目前分類:文化評論 (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公立或私立,為己與為人 ──答國三生

  十月二十四日,有一個國中三年級學生在PTT教育板(Education)發了這篇題為「明星高中 vs. 私立菁英班」的問題文,我一時興起,便答了一篇,也順道闡發了一下我近來對「為己」與「為人」之學的心得。

  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過去我們讀這一段,都認為孔子是厚古薄今地說,古代的學者都是為真正的自我實現、自我完成而學;當代的學者,只是為他人的認可、職業上的要求、社會上的地位而學。最近我卻認為,這一段的解釋可以不只那麼簡單。

  「為人」有什麼不好?我記得的孔子並沒有否定「為人」。上古時代社會簡單,學問藝術剛剛萌芽時,也必然是比較純粹也容易忠於自我、保持純粹的。但是社會要發展,人與人要互動,學者的「己」裡面也必不至沒有他人、必不至永遠排斥群體與應用;另一方面,「人」的價值標準中,也會至少一部份地確認說,「為己」是值得尊敬的,對群體的發展也好的。所以畢達哥拉斯雖輕蔑地說「這人想用數學賺錢?叫人給他一塊錢吧!」人類社會至今受他的惠;自由主義者也說,群體的自由發展,建立在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的基礎上。

  所以「為己」與「為人」不是對立的,它們有相通的地方。應該貶抑的不是「為人」,而是「捨己徇人」,強己媚俗、曲學阿世之類。長久以來,大儒的解釋似乎都偏向這個意義,如孟子《告子》篇:「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荀子在《勸學》則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大學》也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我們再看孟子的話,能看到他主張的是「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針對並且反對「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的風氣與現象。爵,酒樽也,象徵一席之地位。然則,孟子並未否定「人爵」;荀子雖說「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但家禽家畜也都是有用的東西,不能沒有。一個基層公務員或員工,他就是大機器中的小螺絲,但他也有自己獨立而高尚的人格操守與思想,不被體制或潮流完全操控、綁架、異化,這種人也不少,而且一直就是古人所追求的。

  這樣,我們再來看現代教育,就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清楚而且實際的結論了:我們是不該盲目追求文評、績效與種種認證,我們是該反對把人單一地工具化的模範思想,但我們也不應走到另一個極端去,一味地辟世或崖岸自高而絕對地主張自我、個人。因為,那樣你就放棄了你介入、影響當代主流的可能,實踐過程中你也多半不會幸福。再者,那樣的心理與姿態,也可能不過是鄙夷這一套人爵、而追求著另外一套人爵,如魏晉清談與六十年代嬉皮文化,最後都難免走向空疏與失落,因為根本的立意就不完全、不穩健、不中庸了。

  所以我的主張就是,「為己」要堅持,「為人」也要應付得過去,但不必盲目地迎合或偏激地拒斥所謂的主流或世俗。我現在有附中、台大和北大的光環,我就接受,但不拿去招搖,也不假意說「這也不算什麼」;而如果有人要檢驗我的文憑,那我的文憑不是這幾所學校的畢業證書,而是具體的可以拿出來的幾百頁的作品,是確實有人表示過喜歡和欣賞的文章和漫畫。這也就是「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當然,雖知「人爵」為末,我情感上還是很喜歡有人肯定自己的,我寫作時也一直都有著意於此,這用不著掩飾,只要保持對其間分際的原則與警惕就是了。那原則是什麼?誠意、正心,「無妄」。

  這其實不太容易,尤其在確定何為本、何為末的情況下,你要坦白並且確認你對「末端」的欲望,給它劃出一個合理範圍,在此範圍內,你確認這些欲望為正當,而且在實踐時不假惺惺地去掩飾它。好比說,驕傲是不好的,是我想避免的,但如果我因為怕別人覺得我驕傲,怕觸犯某些鄙視或嫉妒的心理,而故意去把自己說低,那也就不是忠誠的謙虛,而是虛偽了。

  當然,越有學問的人越謙虛,這還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見多識廣,游得深遠,而更能感覺到學海無涯。所以我們這種還在岸邊或剛剛下水的人,聽到那些高山一樣的前輩學者在我們面前說「我的認識也還很粗淺......」時,我們也只能笑笑,明白這是實話,標準不同而已;而如果老師說「我對這方面還是比較熟悉的」,我們就會專注起來,知道這必有可觀了。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蔣勳先生七月底在聯合報發表〈俠的生命美學〉一文,我看到了幾個問題:

一、「天下為家」,以家族私利為重的宗法社會,不是儒家建立的;中國原本就是那樣,儒家是承認並且想要完善這種秩序。此外,和統治者正式結合的漢儒,和原始儒家也是不能太輕率地混為一談的;蔣先生在這裡並未明確界定。

二、「俠以武犯禁」是韓非說的,《史記》是引用。大家可以參考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他點出,俠除了浪漫這一面,現實中,「俠」通常就是幫派,就是地方豪強,就是橫行鄉里欺男霸女的角頭。西漢多次徵發京中「惡少年」去打仗,「惡少年」就是嚮往俠者的不良少年,而這方面,古代的不良少年比我們現在的不良少年曾經更「自由」許多,尤其他們的頭頭(大俠)通常都有貴族或豪強作後台。

三、荊軻等人是在《刺客列傳》中。

四、俠未必出自墨家,基本上,有人的所在就有江湖,就有幫派;墨家也是幫派,只是他們的宗旨較高尚、組織較嚴謹、號召力較強。墨家的兼愛非攻是平民的夢想,夢想永遠是尚未實現的比較美;俠客在還是一兩個人的時候最浪漫,但如果他們成了大俠,成了一幫之主,也掌握了一些資源分配權之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俠至少有兩種:獨行而或有一時璀燦的,或是成組織有傳承的如墨家、洪門、青幫。關於後者,推薦張大春《城邦暴力團》或是高陽的相關文章。

  至於蔣先生認為俠的文化代表一種反叛、超逸和自我實現,我以為這只是俠文化的形象。實際上,俠者未必是反叛權威、秩序,只是他們那一套和皇帝朝廷那一套有出入;江湖中的道義規矩,也並不比普通人的社會少。超逸的方面,道家與佛家做得更徹底。至於自我實現,這種精神遺產確實是值得重視的,為什麼呢?你去讀讀李白〈俠客行〉,先秦時那些可以為一個人、一個目標或一個價值付出生命的快意人生,後世是越來越少了,因為這種人容易死,也不容易留下後代,社會也會越來越不讚許這種人,所以我們民族的血性也就漸漸淘汰掉了。到如今,大家都只是「豎子」(俗辣),所以翻開歷史看看古人的思想情懷、血性與事蹟,還是很應該的。

「俠」的生命美學

【聯合報╱蔣勳】 http://udn.com/NEWS/READING/X5/3945050.shtml


中國文化如果缺乏「俠」的精神,會更沒有個人價值,會更缺乏孤獨自我完成的驕傲,也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轉這篇報導:

http://pots.tw/node/2322

白米正義,以及像我們這樣的青年!專訪楊儒門以及作家吳音寧

文╱李靜怡

凡是遠離陸地,孤立於海洋中間的火山島嶼,其成長都與百慕達大同小異。這些孤立的島嶼,其本質與陸地不同。大陸與海洋底層,其現狀與過去若干年代的狀況無大差異,但島嶼則是變化不居的,今天成長起來,明天也許就毀滅了。除掉少數例外,它們都是海底火山劇烈爆發的結果。火山爆發本為破壞性的過程,但能夠有創造性的結果,這是很奇特的。生態學者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說。

西門町戲院街後面有一家長髮龐克開的店,開店的青年在五點多的時候固定走到隔壁巷子和一個老人買素菜便當,龐克時常跑進廚房和老頭大聲隨便聊天。店裡面賣一些反麥當勞或是無政府主義者的crust punk樂團的音樂,要去歐洲參與無政府主義者集會與抗議G8的直刃(straight edge)龐克也在那裡賣著她不受歡迎的政治貼紙收集旅費,她的口袋只剩下幾歐元。在書櫃關於抵制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或是反對動物實驗的影印雜誌與書籍之間掏出一本《蒙面叢林》,作家進入南美區域訪問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原住民游擊組織,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EZLN)副總司令馬訶士(Marcos)為了貧窮與種族屠殺進行革命與作詩。

這位作家叫吳音寧。遠在中國進行文化研究與女性主義行動的香港嶺南大學劉健芝與北京大學的戴錦華教授兩人翻譯過同樣的一批手稿,進入同一革命武裝區域收集資料,出版了更為深入齊全的簡體版《蒙面騎士》。吳音寧在學運時代走街頭與讀書會之外,也是待過舉辦各式錄像藝術、裝置、劇場表演與行為藝術的公館「甜蜜蜜Pub」,當然,以及永福橋下的「破爛藝術節」。坐在師大夜市地下社會旁的鱔魚麵店,電視播放著政治廢話,吳音寧和楊儒門坐在一起,「我們那時候學運有一個體系,楊儒門是出乎我們的體系之外。」

「我們哪有一個人能像重信房子那樣?她差一點就真的能改變世界」楊儒門說。

重信房子於各地潛逃30年後,在日本大阪被捕。

日本赤軍領導者重信房子在酒店裡面悠閒地吐著煙圈,她多次喬裝男性在大阪的旅館投宿,沒有人知道她為何返回日本境內。日本警方說︰重信房子一定以為自己的外表變化很大,我們不會注意她,但她吐煙圈這個小小的習慣出賣了她。被銬上手銬的重信房子在攝影機前堅定地高舉雙手,對著所有記者驕傲地微笑,日後她被東京地方法院判決20年有期徒刑,一頭花白頭髮的她,握緊拳頭說︰「I will fight on.」倍感震撼的記者說︰「她讓全日本,不,是全世界,顫抖。」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庸打敗阿Q 編入北京高中課本


【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 2007.08.17 03:47 am


北京市九區縣的高中語文(即國文)課本大換血,金庸武俠小說「雪山飛狐」替掉魯迅的
「阿Q正傳」。教材編委表示,「教材要隨著時代變化」。

另外,余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取代原來的「陳煥生進城」,海子詩歌「面朝大海,春
暖花開」則替換「孔雀東南飛」……新的當代文學作品大量湧現,而不少傳統經典課文則
淡出視野。

北京高中教材編委薛川東表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變化,往往折射
著時代的變化」。

新教材今年九月一日起施用,在北京版語文編寫組成員、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特級教師的
薛川東說,時代在發展,新的語文現象層出不窮,教學必然要面對。

因為編寫的人員大都是或者曾當過語文教師,在自己多年的教學中,也都發現學生很愛寫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諫逐客書〉的真實精髓》一文,也讓我有了一些之前沒發現的心得。

  我們的國文教育,即使是比較正統、專業的中文系,著重的地方,也多只在古典文學的「光明面」,就是「內聖」一面;但是「黑暗面」的「外王」學,或者與強權周旋來往的實用之學,卻很少提及--而且有可能連教授級的人物都沒有想到這些,因為這是一支隱藏的傳承。

  但它其實沒有那麼隱藏,它一直都在,歷代中國出那麼多搞政治的高手(與弄巧成拙的失敗者),這一部份的「黑暗儒學」居功必定不小。一般常識也都說了,中國帝王的治術就是陽儒陰法;那麼,其治下的讀書人要生存延續,何嘗不講陽儒陰法?

  但你如果像馬基維利或馬列毛主義者那樣聞到血腥就很興奮地說果然儒家也是有一套的,那你又犯了只見片面的錯誤;如果只看現實主義不看理想主義,同樣不能解釋儒學為何一直能傳承到現在。儒家思想的幽靈,原是陰陽相生,生生不息才能盤旋不已的。

  現在我們要提倡古文教育,要重視文言文,就應該把這黑暗面的力量發掘出來。對面的共產黨,每個人都是搞這一套的行家,但他們未必有我們對光明面的認識,也沒有我們擁有的那麼多自由。

  同樣是政客,今日檯面上的諸公,大概沒有一個有李斯這等見識、手段與文采的;不在檯面上,搞學運、社運、NGO或在職場的同胞,懂得這些的,或許有一些,而如果懂這一套的人更多,我們的社會才可以發展得更好。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據報載,詩人余光中先生肯定今年指考國文考題〈諫逐客書〉,曰正可「借古諷今」,值得喝采;李素真老師亦援引文句,借這歷史上的重要名篇,對當局批判了一番。但筆者以為,〈諫逐客書〉真正的好處,並不在表面可見的文采、理據,而是在它所隱含著的:接球、做球的政治智慧。

  一般教學遵照《史記.李斯列傳》的說法,認為〈諫逐客書〉的背景是「鄭國渠事件」:韓國以水利工程師鄭國為間,勸誘秦國修築水渠,以消耗秦的國力;工程中鄭國身份敗露,秦宗室大臣因而上書說:這些外來的客卿大抵都是為其主游間於秦的,「請一切逐客」;李斯亦在議逐之列,於是李斯寫了這篇文章。然而,根據《資治通鑑》的考證與記載,鄭國渠完工的時間是公元前二四六年,李斯上此書卻是在公元二三七年;逐客令另有其背景,鄭國渠事件或只能說是其遠因之一。

  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導火線,是嫪毐之亂。嬴政即秦王位時(前二四七年)十三歲,當時國家大權悉委任於相國呂不韋;嫪毐是呂不韋介紹給太后的「面首」,得寵封候,恣意妄為,廣收黨羽。前二三八年,嬴政在蘄年宮舉行成年冠禮,嫪毐恐懼秦王親政後會整肅自己,於是發動叛亂,而被早有準備的嬴政平定,然後嫪毐被五馬分屍,太后被軟禁,呂不韋被放逐到巴蜀。嬴政接著要大舉清洗其餘黨,呂、嫪都是外國人,秦宗室大臣也勸秦王逐客,於是嬴政下了逐客令,也罷了李斯的官,然後才有〈諫逐客書〉。

  我們還要考察李斯當時的背景。李斯,楚國人,少時為鄉中小吏,他看到廁所裡的老鼠又瘦又乏、饑饉慌張,而糧倉中的老鼠飽食無憂、又肥又大,覺得同樣是老鼠,為什麼差那麼多?就是因為處境不同;所以我一定要找到大靠山。於是李斯開始成為一個政客。然後他去拜荀子為師,學成後入秦投奔呂不韋,也得到嬴政賞識,拜為客卿,負責重金招攬天下名士,有不從者,謀害之。

  所以,逐客令一下,基於政治生命的生死利害,李斯必須向秦王輸誠,也要為所有客卿辯護;而因為他本人主管這一塊業務,他上書是名正言順的。那麼,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大王要肅清呂、嫪的黨羽,但並非所有客卿都是間諜、亂黨,若有忠心的客卿如我,大王沒有理由不接納;鄭國渠事件時大王還年輕,現在也還年輕,難免衝動。宗室大臣之類「本土派」,藉這機會大叫逐客,顯然是惡意排擠,但他們就是和大王一條心的了嗎?大王也不會不知道他們是些什麼貨色、懷著什麼鬼胎,也不會想被宗室包圍。再者,歷史也都能證明招攬客卿是對的政策。所以,我是可以說動大王的,因為我的理念、利益和國君利益一致。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把球做得漂亮,讓大王睿智地「醒悟」,讓本土派無從反駁,也讓其他客卿感謝我。

  於是,我們看到了〈諫逐客書〉這篇千古名文。但我們還應該注意他沒有寫的東西:李斯通篇沒有明顯為自己辯護,也沒有批評、諷刺、開罪本土派,更沒有談論鄭國、嫪毐之類敏感案件,這些都是做球的技巧。李斯是從天下大事、國家利益、發展的硬道理立論,從形勢、理性、感性等各個層面說服秦王,而他個人的利益,也就隱含在其中。最最重要的一點,是李斯站在秦王這一邊,而秦王可以挺他,也挺了他;如果當時掌權的是「本土派」,李斯寫這篇文章的下場,就只可能是放逐、下獄或者死亡。

  而我們後人在教室裡讀這篇文章時,有講到這麼多嗎?似乎沒有。我高中時,老師也只講到它的文學技巧;上述這些「政治藝術」的部份,是我讀了幾年歷史系才慢慢品味出來的。而我相信,古文兩千多年來的傳承中,那些真具慧眼的儒者,都會如此講究文學的政治應用,這也才是我們真正該學習的。〈諫逐客書〉顯示的是一個下位者應對強勢者的技藝,它的表面是戰略思想、文辭章法,裡面是政治權謀、博奕心術;我們學到了它的正面,就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發聲,遂行自己的理念和利益;學到了它的反面,我們就可以破解各種政客言論背後的意圖;表裡正反都學到,我們才可以成為一個具有真知灼見的士人,或者,公民。

  古代讀書人習文,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從政,經典如《四書》提供我們道德準則,老、莊提供我們哲學情思,而〈諫逐客書〉一類文章案例,提供的就是現實策略。今天我們呼籲大家重視古文教育,只從人格、性情、溝通表達等方面訴求是不夠的;如果有人問我「學文言文有什麼用」,我如果不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也可以回答一項絕對有用的,就是:政治。想批評教育當局刪文言文是愚民嗎?那麼,就讓我們自己精明起來吧。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聽說我們社前陣子搞了個內部考核,副總編輯級別人員都要抓去考試,考題是我們社長前幾年的幾篇講話,要從這些講話裡面編出一篇新聞稿,我覺得這事忒荒唐。」

  乙:「你們社長有很令人尊敬嗎?」

  甲:「也沒怎樣啊!就那個樣啊。」

  丙:「不,我說,這個考試是有意義的。」

  甲:「喔,怎麼說?」

  丙:「因為記者常常要採訪很多並不令人尊敬的領導。」

  眾笑。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去年四、五月為了應付局裡的投稿任務,寫來投給《海巡雙月刊》之「心輔園地」的,後來沒上,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我真話講太多;二、審稿的人夠聰明,看出我文章裡「刺」很多(這是完全可能的,他們都是官啊)。剛剛看了看,這篇好像還沒貼上這裡,就貼上來給大家笑一笑吧。注意,我這篇沒有講廢話喔。

    正確面對麻煩與「不確定感」

  擔任心輔官四個多月以來,輔導了許多因學習狀況不佳而適應不良的新進弟兄。他們適應不良的原因何在?這些弟兄是在擔心什麼、害怕什麼?晤談所得的答案,通常是:擔心學不會、做不好事被罰、被罵乃至連累單位,害怕遭受鄙視和欺侮。而他們有什麼期望呢?一致的答案是:希望不要有不能應付的事情,能夠無意外地平安退伍。

  經我歸納,簡而言之,大家怕的,也就是「麻煩」與「不確定感」。所以這時候,我都會試圖與弟兄建立一個觀念:「不只是你,大家都怕麻煩!」

  怕麻煩、怕出狀況,本是人之常情;但就因為我們都怕麻煩,所以我們必須勇於面對麻煩,來防止更大的麻煩。例如我剛入伍不久時即發現,連上的幹部雖然會教訓、處罰弟兄,但從不過度。為什麼?我馬上想出來了:因為怕違反規定,怕被申訴。幹部也是人,也可能因為不想麻煩而草率對待弟兄,所以要設立一個更大的麻煩制衡。不然,如果不管,則一旦幹部作為失當,造成基層反彈而釀生事端,麻煩就不只是一個單位的了。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擔心受到不合理的對待,分擔到義務役身上的責任,必然是一般人都能學習、處理的;如若不然,那是管理者的失職。但相對的,自己份內該做的工作、該瞭解的事情,我們便應掌握好,而不是畏苦怕難,逃避推諉。因為,不肯面對小麻煩,將來就會有更大的麻煩。

  把這個理論擴展開來,還可以再延伸到政府、法律存在的必要。不過,我更感興趣的問題是:這種抗拒學習的逃避心理,從何而來?

  我馬上想到,應該和在學期間的經驗有關,而許多個案的晤談都證實了這個設想。例如一位具憂鬱症狀的弟兄,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狀況就不好,老師又都只照本宣科,引不起他的興趣,平時表現不好、考試考不好,老師也只冷嘲熱諷或嚴厲責罵;個案因此經常沮喪,而連帶產生生理上的不適如頭暈、想吐,請病假就醫,老師又主觀論斷他裝病,令個案感到不受尊重、不被瞭解而愈發抗拒上學,學習成績自然也好不了,而「學不會」的挫折感又令他更畏懼學習而趨向逃避,如此惡性循環,一直持續到他高中畢業。及入伍至今,他仍無法突破心理障礙,總害怕做不好事情被責罵,雖然幹部都已很親切地帶領、教導,也勸他「不要想太多」,他還是經常擔心這、擔心那,覺得自己很沒用、對大家是累贅、麻煩。這就是學校老師不用心面對「麻煩」與「不確定感」造成的惡果。

  我剛入伍不久時,也比較過軍中幹部與學校教師的作風,竟發現排長、班長普遍優於老師──軍中幹部罵人,但不會侮辱人;部份學校老師訓斥學生時,則會講得非常傷人自尊,甚至辱及父母!為什麼?就是因為學校申訴制度不如軍中完全,而中小學生也不如已成年的役男有反抗能力,沒有一個夠大的「麻煩」在制衡不適任人員,才使得他們儘管粗率、武斷卻仍能安居其位啊。

  此外,這部份教師的作風還造成了一種很壞的影響:許多學生因此不敢與老師溝通,覺得如果去找老師的話,老師會認為是給他添麻煩而厭惡學生;到了軍中,就變成不敢與幹部溝通,覺得反映問題會讓幹部不高興而想來整自己,即使幹部主動關心,還是會悶著不多說。所幸,部隊還設有心輔官負責發掘這一類的問題。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說S.H.E的歌曲〈中國話〉是對中國風的廉價消費,那麼,學者借題發揮來批
判台灣鎖國,就是拿著偽鈔當寶鈔來給政治主張打廣告的拙劣宣傳。但是,另外一批
論者說歌手媚中、學者荒謬,也同樣只是以本土主義批鬥異己;某報又引用網友仿作〈
台灣話〉與原曲打對台,也是在文化上和商業歌曲製造者降到了一個層次的不智之舉。
結果就是:中國文化形象、統派政治主張、獨派政治主張、台灣文化形象,全都被這場
從一開始就失焦到底的筆戰給污損、拉低與窄化了。

  不管是要唱〈中國話〉還是要評論它,我們都該先搞清楚:作者的動機是什麼。是
真正仰慕上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而欲接近之,還是只想跟風來譁眾取寵,或預期爭議來炒
作話題?從〈中國話〉的詞曲看來,很難讓人不認為只是後者。

  既然如此,政治立場為統派的人,當然就不該拿它來為己張目;文化上擁護中華者
,更應該第一時間站出來,批判這種歌曲的輕浮與不當,並且設法示範,真正優美的中
華詩歌,該是什麼樣子,又能帶給我們時尚感之外的什麼。可惜,目前發生的事實皆與
上述相反。

  獨派論者見此,當然可以批判歌手與統派學者,只是,他們的動機又是如何?是徒
然批鬥他人以肯認自己,還是尚有揭櫫正道,願以惕勵的善意?略觀近日網上、報上的
議論,我也只能悲哀地說,大多數都只是前者。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PTT歷史板上,有人對〈秦國的立國精神〉問「何謂立國精神」,我想了一下,理出一個輪廓,又聯想到儒家思想裡面的正名問題,竟發明了一個新的觀點。

  什麼是立國精神呢?我們先把「國」字作最廣義的解釋,即一個團體,如我們說「誰跟誰是一國的」那種也算。立國精神,就是一些能夠團結、凝聚一群人,讓他們一起立而為國的價值、信念、傳統、訴求--也就是精神。

  在秦國,我想,可以說是周平王的一句:「秦能逐戎,即有其地。」嚴酷的生存、發展、鬥爭,讓人熱血沸騰,讓人親愛精誠,但又不只是暴力、征服,還帶有捍衛、發展華夏文明的使命在。

  在楚國,是《左傳》裡記載的一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句話被連橫抄到《台灣通史》序,也被用到〈美麗島〉歌詞,都引得很好,它是真實的描述,美麗的字面下是數不清的艱難過程,也因此更顯浪漫。

  而在整個周文明,是《尚書》裡記載的那些,是王官所傳承的宗法、封建社會的價值,孔門發揚了其中的精義,讓這一套在後來兩千多年中持續被統治者與儒生奉以為教。

  在雅典,是自由民主;在斯巴達,是勇武剛健;在羅馬,是紀律與榮耀;在阿拉伯,是伊斯蘭;在荷蘭,是海洋貿易;在英國,是光榮革命《權利法案》的制衡精神;在法國,是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是《馬賽曲》;在美國,是《獨立宣言》;在日本,是明治維新以降日漸建構完整的武士道民族主義;在韓國……北韓有主體思想,南韓……我看不太出來。儘管這些價值未必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與貫徹,儘管它們本身未必對,但它畢竟是普遍根植在這些國家裡面的東西,一種圖騰、象徵吧。

  也有不具備立國精神,或者那一套說法很粗糙的國家,像是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的亂世,大多根本只是軍閥,為了羈縻人心,拿儒家那一套來哄人而已;穩踞綱常名教正統的南朝,政治腐敗到骨底,但北方依然帶著自卑感地對南方嚮往,也沒人有另立典範的氣魄,為什麼?百姓和士林嚮往這一套。

  於是問題來了。

  第一、立國精神名不副實,如之何?第二、舊有的價值、信念如果在新時代不適合了,怎麼辦?

  先講秦國。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友sssh307回應我舊作〈《英雄》:完全失敗的電影〉,有一段說:「我並不認同秦的立國精神(嚴格說來,他有立國精神嗎?)」

  我修過秦漢史,可以回答你:有,秦有立國精神,而且相當值得稱道。

  剛剛重新翻了一下林劍鳴的《秦史》,秦的祖先伯益曾幫助禹治水,並為舜馴服鳥獸,因被賜嬴姓;他們本是一支遊牧於東海之濱的部落,殷商時期,因為忠勇,受到提拔,並有一部份遷到了渭水流域。周人代商,把東邊和西邊的秦人都遷到了渭水的更西邊。公元前八九零年周孝王時代,秦的首領非子因善於養馬,被周王徵召,後來周孝王封秦為「附庸」,准許他們「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至此,秦國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我們知道西周時期,西有戎,北有狄,華夏的勢力還沒有那麼唯我獨尊,簡而言之,周就是要靠秦來對付戎、狄。秦人不負所望,一百多年,打得非常賣力,不過到前七七一年,由於周幽王不得人心,西戎還是攻入了鎬京,幽王死於驪山。周室東遷,春秋時代開始。

  周室東遷,事實上就是被西戎趕走的。七七零年,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與齊、晉平等的諸侯,並且把「岐以西之地」「賜」給了秦。這是什麼意思呢?岐以西之地當時都是戎、狄的地盤,也就是說:打下來就是你的。

  秦襄公承接了這歷史使命,勤修武備,打了很多仗,也死於伐戎之役。秦以一新起的小國,要為生存、發展與強悍的戎狄鬥爭,所以,秦只有和他們一樣強悍,而且殘酷。

  而秦國有什麼優勢?第一,他們取得了資源豐富、大利農業的岐地,也就是周原,周人的故居;第二,他們招倈了許多沒有隨平王東遷的「周餘民」,這些周人善於耕作,因此讓秦國轉變成了農業經濟。同時,周人也帶來了較高的文化,我們讀《秦風》有〈蒹葭〉,這麼柔美的情詩,就比較像是周人寫出來的。

  又過了一百多年,到秦穆公時,穆公策反了戎王派來察探國情的由余(這由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有興趣可以去讀《史記‧秦本紀》),又用酒、色腐化戎人首領,如此利用中原文明的產物分化、同化西戎,至穆公三十七年(前六二三),終於一舉出擊,勢如破竹,「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國從此強大。

  所以,秦的立國精神是怎樣?秦國的精神,是那幾百年華夏諸國裡最健康、最勇武蓬勃的。他們質樸尚勇,但也不是沒有文化,可以說綜合了遊牧和農耕文明的長處,而且,政權一直比較穩固地掌在國君手中。商鞅變法能夠在秦國成功,也是因為秦有這種政治體質。到戰國末年,荀子遊覽秦國,還一再地讚嘆,秦人保有許多質樸的古風,國民素質極佳,不像六國的人心,都澆薄得不成樣了。

  然而,這種立國精神也有一個最大的隱患:它就是軍國主義。秦始皇能在前二二一年統一天下,是靠秦人這五百多年的積累,然而統一以後仍然窮兵黷武,又因為皇帝自己的問題,使得趙高和二世胡搞,才會被推翻。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年二二八的吵鬧較以往更無新意。民進黨政府繼續消費它,民間圍繞「轉型正義」的討論也繞不出多少實際的論述,國民黨的應對更是無力。

  什麼是實際的論述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到底怎麼看」、「我們以後怎麼辦」。對一個人來說,不管是什麼樣的歷史、什麼樣的故事,他只要確定了自己在這三個問題上的答案,雖然認知可能有誤,雖然方向可能不好,但至少他心裡有底了,這故事就不會再困擾他了。但如果這三項一直搞不清楚,他就容易茫然,容易受別人影響;如果他面臨的故事是一樁好像很重要的大公案的話,他會徬徨。徬徨了,就容易被別人牽著走。太多人正在被別人牽著走,或者極力想要牽著別人走;沒有地位和相關利益的,才呼籲放手,讓大家自己看路、自己走。這便是二二八公案的今況。

  上列三個問題,對歷史家來說,重要的是第一項;對思想家來說,重要的是第二;對政治家與一般民眾,是第三。這些年朝野一直在吵的,也就是第三。泛綠在第三項上的論述,歸根結柢,就是兩句潛台詞:「徹底將國民黨銼骨揚灰,老子們當家」;泛藍,民間人士還能駁斥綠營政客的「險惡用心」,國民黨卻只會迴避問題,說「放過我們」,宜乎其無望再舉。

  但是,綠營的策略出了一個差錯,就是他們沒有想到一點:不清算比清算更有利益。怎麼說?在二二八真相還是一團迷霧的時候,他們口口聲聲要揭發、要清算,那時候誰都覺得正義在他們那邊,國民黨怎麼都不對,只能畏縮。後來真相慢慢釐出來了,他們改口說要反省、要紀念、要修園立碑,聽起來中肯了些,但氣就沒有先前那麼壯,也有不少人理解了國民黨當年的失措,只是國民黨依然畏縮。再到最近,定調了:蔣介石是元兇;辦法出來了:倡導「轉型正義」,拆「中正廟」外牆......很多人就不依了:這是哪門子的司馬昭的鬼話?他們也可能發覺不對了,改口繼續說「持續反省」、「持續追究歷史責任」,因為只要反省和追究還在過程中,籠罩國民黨和外省人的負罪感就不會解除,他們就能保持受害者的悲情與正義。但現在已經遲了,真相已經愈發明朗不受他們操控了,縱使他們的支持者仍甘願被引導、被蒙蔽,反對他們的民眾畢竟已有了自己的見解,不會再受制於那一套了,只是國民黨依然畏縮。

  其實,吵了那麼多年,許多人民對二二八早有定見;就算沒有定見,在「怎麼辦」上面,也已經族群融洽,活得好好的了。政客還要繼續拿這議題鬥爭,還要繼續挾持受難者的傷痛不斷撒鹽調味,最後大概也只會讓人家完全冷感而一體漠視。而在二二八之外,還有許多尚未清算的「轉型正義」之類問題,如黨產;爾後民進黨可能會學乖,繼以「持續追究」的姿態,讓支持者永遠「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國民黨則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循環還是只能畏縮。我們民間人士,如果想要自己和大眾頭腦清楚一點、方向明確一點,無他,就多來點「實際的論述」吧。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TT2 8A板上有人貼了一系列「以前的國語課本」,摘錄了許多如今看來甚是荒誕的黨國教材。

  我想:要不我來編幾課?如果我編,我要編什麼?

  那就來吧。如果你看得懂這三篇課文的寓意,你就有未來小學生的水準了。

    第*冊第*課 臧穀亡羊

  從前有兩個放羊的小孩,一個叫臧,一個叫穀,臧喜歡讀書,穀喜歡賭博。

  有一天,臧出去放羊,一會就自己拿出書來看,結果到了下午,發現羊走失了好幾隻。

  同一天,穀也出去放羊,一會就拿出骰子去和別人賭博,到了下午,羊也走失了好幾隻。

  臧、穀回到主人家,主人問他們為什麼放跑了羊,臧說因為看書,穀說因為賭博。

  臧、穀受到了主人同樣的懲罰。

    第*冊第*課 沒有名字的怪物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斃死豬風波繼續延燒,政府平日知情不整治,總要到年節將近的關鍵時刻被爆料才雷厲風行一番,風頭過了還是老樣子,消費者的權益仍然得不到保障;養豬戶最慘,在這消費量最大的年關被整到甚至滯銷,豬一天賣不出去,就要多養一天,養到風頭過了以後,還是賣不出好價錢。

  然而,反向思考一番,現在買豬肉正是最安全、最划算的時候。為什麼?因為正在風頭上,不肖業者目前多少都在收斂中,所以大家現在吃到斃死豬的機率,應數年來最低,而且價格也下來了。如果各位等到風頭過去,漸漸淡忘了問題,再開始買豬肉,不肖業者也回來了。所以,就是現在,為了自己,為了豬農,為了健康和經濟,大家快去買豬肉,快去吃豬肉吧!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進黨想把有中山、中正、中國的機關名地名都改掉,這樣行政耗費實在很大。我建議,不如換一種思路,換一個辦法:把孫中山、蔣中正的姓名和「中國」這個名詞改掉,這樣,現在這些地名路名機關名就不用動了。


  嗯,今天是我生日,來貼一張六歲時的照片。現在我二十四了。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關於最近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去國父尊號等議題,我的立場是:贊成去尊號,贊成不帶價值判斷的敘述,但是反對在「客觀中立」的大旗下偷渡惡意。

  過去的國編本,確實有很多假話和迷障,如今各個新編的版本,我沒看過很多,但在觀念上是比以前中肯、進步許多了。而什麼叫「偷渡惡意」呢?就是部份意識形態掛帥者,抓住這一點進步,把它宣稱成台灣主體性的勝利,這樣站到了「客觀中立」的高位上,鞭國民黨的屍;反對者,則極力打成威權餘孽,同時,亦宣稱反動勢力依然強大,台灣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務把大中國主義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結果,本來台灣史可以很有意思很有啟發性的,也就給這一小撮自淫淫人的份子搞臭了。我贊成清算國民黨的歷史,我也不排斥撥開雲霧見真章的台灣史,但是動機和態度會決定你對歷史的發掘,是可敬可喜還是可厭。

  所以,來看一篇大陸學者的孫中山研究吧:袁偉時,〈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後第一個十年的迷誤〉,收錄於《近代中國論衡》。

  連結:http://yl.0437.gov.cn/xiaoshuo/lookbook.asp?bl_id=142

  我的讀後感是:

  論本領、見識、手段,孫中山算不上高,我很同意袁的舉證及見解。孫中山本來只是大炮,眾人因樂見其成,寄望於他,他才被越捧越大,乃至得了大頭症,乃至生前死後他的名義都被用來當作動員民族的大義,乃至被尊為國父。

  在這個時代,清理史實,重新建立孫中山的面貌,是應該的,但是,動機很重要。如果是為了歷史,為了國人思想的解放與進步,我萬分贊成;如果只是為了鞭國民黨的屍,用來加強所謂本土史觀、新歷史教學的正當性,我反對到底。

  至於我個人,對孫中山與人民心目中的孫中山到底怎麼看?

  我不會減少對他的尊敬,因為我本來對他也沒有太多尊敬;雖然他犯了很多錯誤甚至是罪過,至少他是一面旗幟,是第一面樹立起來的革命旗幟。即使他的高瞻遠矚不怎麼準,至少他有嘗試去高瞻遠矚;雖然他死後形象被神化了,但是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龍應台在《天下雜誌》363期〈談二十一世紀大學生的「基本配備」〉一文中寫道:

  我們心目中的全球公民是:

●他的關照面超過他的本土而且自覺是全球一員
●他尊重多元的價值
●他對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和環境的關連與運作有所了解
●他對不公不義的事會感到憤怒
●他會參與,不論是當地的或國際的事務
●他願意以實際行動來為地球的永續努力,他對人類社區的未來有責任感

  然而,實際上,我們心目中,如今的網路鄉民是:

●他的關照面超過他的本土,只要外面也有人支持他;他也自覺是全球一員,只要全球支持他的本土的價值。
●他在一元與威權對他不利時尊重且強烈主張多元的價值,以能變本加厲地唾棄、鄙夷敵方。
●他對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和環境的關連與運作有所了解,了解的方式是看到合自己胃口的文章時讚一聲「專業」,然後用來奚落政府或戰別人,尤其當他自己擁有某一部份的專業時。
●他對不公不義的事會感到憤怒,然後尋求並且製造廉價的正義。如果他碰到不公不義時其實已經麻木,他一樣會起而聲討以表示自己並未麻木。如果連聲討都懶,至少在別人問到他時他會對不公義表示輕蔑的不屑,同時鄙夷一般憤怒鄉民的天真。
●他碰到當地或國際的事務時,堅持自己的觀點與利益;若有人曉以所謂大義,以第一或第二條反擊。
●他願意以連署或推文的方式為地球的永續嘴炮,他對人類社區的未來有無可奈何,所以得過且過也就是了的責任感;覺得這可能不太對勁時,以第三或第四條解決。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如果依照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提出的「不用典」,像「退避三舍」這種成語儘可改作「退避百里」或「退避千里」,因為現在已經沒人用「三舍」這種概念了,所以如果你使用時無意徵引那段歷史,只是想表達「退避」的話,改用平凡的百里千里,也就可以了。

  我認為胡適的用心並不在消滅或打壓成語,只是希望人不要濫用它;如果依照他的主張,這些成語剔除一般人云亦云的濫用後,反能維持其意義的精純。

  然而現在,「罄竹難書」的情況又不一樣了。如果照胡適的主張,「罄竹難書」儘可改成「一張光碟也裝不完」,依照你想強調的程度,還可以分為EP、CD、DVD(從單面單層到雙面雙層)幾個等級,每一種容量都比一山竹子高n倍。如果這些還不夠,那麼,「Google都裝不下」、「Google也列不完」,夠厲害了吧。

  但現在大家怎麼用「罄竹難書」的?我說,因為杜部長,它已經在原先貶義或者中性的辯論之外,又增加了「不懂國文」「蛋頭」「白目」幾種涵意;看看現在使用這個成語的人,也已經沒人是義正詞嚴的譴責或者中性、無心的表述,而全部都是嘲諷了。這就是語言,不管你始料有沒有及,它就這樣約定俗成了。

  所以回頭來看,部長前日說成語使人思想懶惰,或許正是對他先前「罄竹難書」經驗的檢討。這一點我們也應該注意一下的,只是要不要再把這一層意思加到這四個字上面,就看大家怎麼想了。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姑姑原在中學教書,去年退休;一月十九日中午,跟大姑姑同她幾位還在校的同事聚餐。老師的話題自然是學校、學生和自己的孩子,我對當今中學生的情況也有興趣,便也聊了許多。

  先插一段歷史:記得唐朝時有個大臣,聽到很多士人抱怨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新法不如舊制之類,就在一篇文章裡回嗆道:這種話從周朝開始就沒停過,但如果人類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那一千多年下來,現在我們不都變妖魅了?

  他的反擊是有力的。然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現在我們好像真的快變妖魅了。

  林老師的家政課,嗡嗡嗡嗡,吵得要命,學生說:我們最安靜的就是老師你這堂課。遲到者,講一堆理由,說是找我媽媽拿藥啦,什麼的;那你為什麼還慢條斯理地走進來?如果你用跑的──即使只是裝的──倒還可以忍受,但這學生明擺著就是不在乎。現在也不能打、不能罵、還不能罰站,講也都講過了,只好用分數了。

  然後三位老師相繼交流如何科學管理、客觀評分、詳細記錄,讓那些咎由自取的學生無話可說。我想起一段《論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然而如今的情況,德育和禮儀好像在國小國中就破產了,到高一,如果導師有教好,或許還救得起來;導師沒教好,再到高二,其他任課老師沒有辦法,也就剩下分數可以用了。

  又如大姑姑還在校時,有時早上第一個進辦公室,然後一個學生就進來大剌剌地到某老師桌上翻考卷,招呼也不打一聲,大姑姑就叫來罵一頓,你至少報備一下吧?現在辦公室就我一個老師,我算有責任管這裡的,如果有誰的東西不見別人問我我怎麼辦?何況我沒來你也進不來,你就當我幫你開門的啊?要學生出去重來一遍。結果學生跑去跟他們老師說「胡老師不讓我拿考卷」,老師還真跑來問大姑姑為什麼。

  張老師說:「所以你應該教育的是那些老師,不只是學生。」又說現在下課時間和中午的辦公室常常很吵,幾個學生和新來老師聊些無關課業的東西聊成一塊的也很多,大姑姑在的時候,辦公室就比較安靜。聽起來,年輕一輩教師還有許多道理自己也不知道,更遑論教學生的樣子。

  談到學校,學校也是好像都沒有心去管。垃圾堆積無人清理的共同教室啦,沒人掃的廁所啦,牆壁上不知留了幾年的不堪入目的文字圖畫啦,都要老師主動反映,還不一定會派人去清理。新的校長只能對外打廣告,對內也不是不想管,有人講哪裡該改,他也聽,也教人想辦法,但各處室一些待了幾十年的老人欺他沒在基層幹過,就編些理由,總也能把它唬住,然後問題就這樣繼續存在下去。

  我好像寫太多隨便哪一篇報紙投書都有的東西了。還是談學生和教學有益些。

  大姑姑說:「現在小孩的運算能力好差,我問他35*20是多少,他拿起筆開始慢慢算,我在旁邊就急得受不了,要是我們,700還不馬上就出來了。」這句話十年後會不會讓某些人覺得是吹噓?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吐嘈板系列三。這一篇算是文化評論。

作者: youtien (又是一片天) 看板: TuTsau
標題: 重要的是心志,不是才華
時間: Sat Jan 6 02:24:27 2007


  昨晚,我收到了一個神奇的水球,ID是n開頭的,是哪位就不說了。雖說未經
同意貼記錄不太禮貌,也有點太張揚了,但我忍不住。或許以後我要為這篇文章
付出代價吧,但我現在真的忍不太住。

  記錄如下:

★n 請你尊重伊能靜好嗎???你有他的才華嗎!!! [01/04/2007 23:50:09]
To n: XD [01/04/2007 23:50:24]

  這時我以為他是故意和我開玩笑的,或者我故意把它當成玩笑。現在想想,
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還是不鹹不淡地回一句「敢問何謂才華?」好了。

★n 校屁啊!!!很好笑喔!!!整天只會謾罵!!!網路英才~~ [01/04/2007 23:50:46]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