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落成 - 《帶一本書去巴黎》讀後感

  被剝削、被限制自由的弱者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弱者的知識也受侷限
,使他們沒能有足夠的智慧或道德觀念,不能通知賢哲的理念,而易於讓理性退
位,給負面的情緒主宰。法國大革命,我們就看到昔日的弱者翻了身,卻又造出
一批批更悲慘的弱者。

  統治者不難推翻,但是威權傳統加諸人的制約與思維模式,卻是陰魂難散的
。他們仍是以暴易暴,卻又少了先前王公貴族長年積累的,不乏精緻可取之處的
文化,只一概地抹煞。人們拆了巴士底監獄,毀了無數可以象徵舊時代的人事物
,但國家社稷的問題並未因此解決,相反的,法國拋棄了他們的文化傳統,而回
到了林達書中所謂的,理性發展、文明發展的「零歷史」和「短歷史」階段,從
而有了十年的混亂,以及百年的創傷--「雖然他們砍去了君王的頭顱,表現了
最激進形態的革命,卻也最容易掉回頭去。」

  在幾番權位遞移、社會動盪、理想變質之後,法國人終於普遍地得到了教訓
,而能開始反思動盪時的種種弔詭了。然而,死亡與荒蕪是否真是應付的代價?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句俗語,以這個尺度看來,著實沉痛。

  林達《帶一本書去巴黎》,以法國為雨果在凱旋門舉行的葬禮結尾;這是一
個關懷弱者,提煉出了「善與人性」作為社會進步的尺度的作家。林達說:「法
國人終於明白,不是因為有了拿破崙,而是因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國
才得救了。」而我看到的是,雨果總結了故事,法國人在正反的衝突動盪之後,
終於走出了「零歷史」「短歷史」階段,合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巴黎塵埃落定
,現代法蘭西的文明基礎,終於焉落成了。

  我們呢?

(2003.3 誠品好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