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來《好讀》選這本書給我們讀是有用意的:回歸問題,流亡,祖國,革命,鄉愁,難堪的往事,以及──發現自己和故鄉、異鄉的別人所期望的自己不同的時候的無所適從;這在我們這個島不算陌生吧。所以,雖然目前還沒有什麼人生歷練的我,還不太能領會這本小說的意涵,以及它夾在字裡行間的深沉滄桑,但也可以將它和我熟悉的一些類似的故事對照一番。

  我要提《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的段子五〈四郎探母〉,你會發現這兩個故事有很耐人尋味的相似與對比。兩者都是回鄉的故事,而《無知》的伊蓮娜、約瑟夫,並不如一般總不忘故園的流亡者形象,〈四郎探母〉的嚴父則是完全認同並追求流亡中的那種戲劇性的「悲」與「美」,請聽:「七十多歲的老先生,二話不說就跪了下去磕頭放聲大哭,哭得人家把他扶起來他還站那兒哭,大夥看了都非常滿意。」對照一下《無知》卷首伊蓮娜之友希爾薇的殷切話語:「在你們那兒發生的可是革命啊!」「這將是妳偉大的回歸。」有趣吧,伊蓮娜完全不覺得回歸對她有什麼好偉大的,嚴父呢,則「應觀眾要求,又磕了一次頭」,異曲同工地呈現了人們看待回歸一事的弔詭。

  此外最可以對照的,就是現況了。十幾年來,台灣的大中國思想遭本土派質疑愈來愈猛烈,現在更已儼然被取代了,這對本地一些先前認同中國的人來說,不啻是被刨了根,情何以堪?走筆至此,我忽然領悟了,這本書為什麼名叫”L’Ignorance”──正是「無知」與「不去知道」,讓人在觀念家鄉時,總不免受成見的制約與折磨啊。

(2003.5 誠品好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