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引自http://blog.chinatimes.com/storyteller/archive/2005/09/04/14672.aspx

# re: 二巷詞稿──雨霖鈴一闋
2005-09-08 08:44 by 張大春
to kim:


你所謂「純粹的藝術」是一個概念,上回質疑的
「缺乏論述能力的感懷,怎老讓人覺得空洞。
這是古典詩詞的宿命嗎?」又是另一回事。
不能把「純粹的藝術」拿來當作詩詞感懷令人感覺空洞的藉口,
我不敢用這藉口,您也不好替我一肩扛來了這個藉口。

感悟是一種奇特的認知能力,勉強用英文裡的epiphany
可以相當。但是勉強,因為epiphany有神啟的概念,姑且用之了。

感悟需要理解的基礎,但是又不全靠理解,
關於「感悟過程」,在我之前,王國維說得最好,
請參考他的《人間詞話》。輪到我說,我認為感悟有一種
「參差對位」的意思。王國維說「隔」「不隔」,
把詞(甚至廣義的詩)分成了兩個境界。
我倒是認為沒有分類的必要,但是有區辨「詞」之為物的
兩個性質的必要。詩的感應是參差的,還是吻合的?

你的疑問:「Why?為什麼作者會這麼想?他的情感從何處來?如果是我自己的話,我是否會產生跟他一樣的情感?我必須接受他看事物的眼光嗎?即使是極盡抒情的文字,是否仍可保留思辨的空間?兩者無法並存嗎?」

對作者而言,這是不存在的問題,
但是他的創作卻在你(讀者)的
「是否感悟」上碰撞了這個問題。

由於讀者未必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觸目情景、經心意緒,
甚至還未必知道作者是誰呢,
試問:他如何去體認、重塑作者的原意?
中國詩詞所走的抽象路徑之上有許多看似具體的景致,
套語、典故、前人牙穢不少,雖然古典結晶也很多;
常讓不熟悉的人或則因生疏而厭惡,
或則因翫熟而鄙夷。
無論如何,所產生的第一個疑問就是:
「我這獨特的情感主體為什麼要承載或接受或感應
你這看起來是量產機器所打造出來的塑膠成品?」

不過,一旦進入個別作品,熟練的人就會在裡面
尋找腐朽之中的新鮮,甚麼是陳腐裡的新鮮呢?
我不是用了個詞兒嗎?
「參差對位」。

大凡一個名詞是紮實的,它的解釋就不需太長、太大、太論述能力。
在我看來,「參差對位」就是去慣性的逼真。
「去慣性的逼真」正是將
詩的感應的「吻合」作更加後設和抽離的思索,
讓這感應不那麼順理成章、不那麼因勢利導、
不那麼「對」,而「參差」了起來。

作者提供了一句話,會讓世故會心的讀者
想起一個、兩個、三個……類似的文句、語境乃至於情節,
然而這「想起」還不是「感悟」的全部,
高明的創作者還會將一層新鮮的意思翻寫進來,
這新的意思一定不同於原先被讀者想起來的陳腔濫調,
這就是「參差」之處。但是,新加入的一層意思
又豐富了這對位的語意結構
讓陳腐的語符在這一首新的創作的點染之下產生出不一樣的意義。
往往一個語詞的翻新,會導致一個語句的翻新;
一個語句的翻新,會導致一個主題的翻新。

請再去看一眼「霜葉飛──詠亂碼信」,
那是一篇小經典,古人自然不能詠,
因為古人不知亂碼為何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