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讀嚴羽《滄浪詩話》,有一段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並把漢、魏的詩歌比作「不假悟」──一種自然、率真的感發;謝靈運至盛唐諸公,則比作「透徹之悟」──掌握了詩歌的規律以後,有意識地去達到的、形式與內涵的融合。中、晚唐以下,則頂多「一知半解之悟」──前人對「詩要怎麼作」提供了一種答案,我就跟著格律去作,而能否達到真正的詩,便很難講了。

  將這理論移來看流行歌曲,不亦可乎?民歌時代經典如〈橄欖樹〉等,當可謂「不假悟」;至羅大佑、李宗盛,當可謂將華語歌發展到了「透徹之悟」。而今日歌壇,是中唐還是晚唐?方興未艾的獨立樂團,又可否與別開生面的宋詩相比?你若寫歌,走的又是哪條路呢?

【2006/09/1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