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張懸《親愛的...我還不知道》

  歌有很多種。有些歌適合大家一起唱,有些適合一個人唱;有些歌適合華麗繁多的編曲,有些只適合寥寥數種;有些歌適合在大型演唱會場對大眾唱,有些適合在小型表演場所給小眾聽;有些歌不管什麼時候唱或聽都不錯,有些就好像只在特定場合才能對味;有些歌適合在錄音室裡精雕細琢錄成一首自足的作品,有些就要現場表演,隨性、隨機地與聽眾互動,感覺才圓滿。

  ──那麼,當一系列從小眾、簡單配器、小型表演場所生發出來的現場歌曲,要進錄音室、面向大眾的時候,作者的心態與姿態要如何調適、轉換?面對無機的麥克風與音軌資訊時,他要如何才能進入先前自然就能進入的自然?

  當然,你可以照搬現場表演時的編制與感覺,但如果你想換一個方式呈現,如加入較多樂器與效果──那麼,成品要如何才能也傳達出原曲的核心意念而不失真?再者,當歌手的處境已和先前不一樣的時候,他的心境又要如何調整,才能繼續唱好那十首幽微、細膩而源自某些私密處所、對象也未必在不見面的唱片聽眾的歌曲?

  這是我聽了張懸第二張專輯《親愛的...我還不知道》後,首先想到的問題;會想到這些,是因為我感到了不對勁。

  哪裡不對勁呢?

  就我先前聽專輯與現場的觀感,張懸的為人、言語、歌聲,都是「隨風潛入去,潤物細無聲」的;她適合從夜幕與聽眾的籠罩中慢慢融化開來,她在第一張專輯也很少露出正面,她的歌詞更是曲折隱幽,從不作強烈訴求──簡言之,她不適合突出,她也一直不怎麼想突出,可是現在她要突出了。

  唱片中,她要作為前景直面你我;MV中,她要像別的女藝人一樣化妝在鏡頭前面晃來晃去──這且不論。這處境的不同,是否就會給她的錄製添了一層障礙,使得成品出來,很可能傳達不出原曲該有的感覺?也不論我們聽起來對不對勁,張懸本人是否認為這樣製作也就對了、合適了,我想也是可以問一問的。

  就我大致聽過幾遍的感覺,專輯裡張懸的歌聲還不時有一絲絲的遲疑以及自信不足之下的勉強,我想這是磨合還不夠完全的緣故──人與音樂與唱腔與團隊與不同的處境、心境和對象,方方面面都要磨合,最後才能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與自己作品的位置,以及如何隨時調整定位與方向的心法。

  我所聽見的張懸,目前仍然在這樣的過程之中,而且難題可能會越來越繁複,不過,她畢竟勇敢地上路了。我雖不是和她一樣關懷,也可以商量著觀賞出她思路裡隱現的珠玉。值此末世,我們要如何選擇我們的擔當,來求索彼此的出路或留下一些什麼,我想,我們可以在張懸的模樣裡看到一種典型,儘管它未必是你所遵行的方向或渴望的藥劑,也未必就可以一舉滌蕩這大環境的茍且與消沉,不過,她畢竟是在這條路上了。

* * *

  張懸第一張《My Life Will...》的主題是人生出路的掙扎與尋找,專輯的命名就揭示了這核心意念。那麼,這第二張《親愛的...我還不知道》是怎樣呢?「路上的四顧張望」。

  如今她的人生上路了,感情上路了,事業也上路了,可要走到哪裡去、下一步會是什麼,還不知道。她有信念,有識見,但不至於抱持什麼主義,只是就這麼與迷惘共存著過著;喜歡張懸的人,大概也是這樣在迷惘中嚮往著微光,於是他們走到了一起。欲領會張懸詞意,應可從此處著眼;欲理解張懸現象,亦可從此處著眼。

  張懸的歌詞很多人看不懂,她哥哥也看不懂;以辭章之學而論,的確有許多可商榷、批評的地方,可是她的聽眾不在乎。音樂者,所以同人之心;她的聽眾與她有同心,所以可以跳過任何文辭上的問題,跳過文字這種不準確的媒介,直抵本心。這樣,她的詞曲對這些人也似乎就能豁免於批評了。但是,問題還是存在,如果不理會,那麼張懸及其語言的發展就會被自己侷限,而無法繼續去觸及更多「不同」的人,例如我。

  所以,我還是願意多關注辭章、義理、格律的問題。

  能捕捉人際交往中可察覺但難以言說的心理狀態,而用曲折的文句梳理出來,是張懸詞最特別的長處。但是,它也常常有一個問題,就是不像歌詞。

  〈畢竟〉、〈嫁禍進行式〉、〈討人厭的字〉、〈欲望把眼前地板鋪滿〉、〈並不〉五首歌的詞像散文多過像歌詞,像論理多過抒情,它也不像口語,也不像文言,不像我們熟悉的中文,它是張懸的中文。

  這樣的中文要成為好詞,必須做到三點,首先是它本身的義理情思要圓足;再來是要在文字與音樂上做到「詞曲膠合」,相輔相成;最後是要能抓住聽眾的耳與心,英文catchy是也。〈畢竟〉等五首只做到了第一點。

  長句如「我知道你捨不得的是我而不是我何以存在」、「嫁禍的藝術無非不是見縫插針的立場」,有其洞見,但讀來拗口,唱來更奇怪,「無非不是」也有語病,「無非」已經夠了,再加「不是」就冗了也反而錯了。

  長句要寫得好,應注意意象的經營、感覺的層遞、節奏的抑揚頓挫,才能寫到令人舒暢而不覺其長;不然,人家聽過就忘了,沒忘也不懂,懂了也不會覺得有多好。建議張懸在這方面再多揣摩,百年來長句寫最好的是羅大佑,我亦有從他學到幾分要領。

  〈討人厭的字〉是聽起來最不舒服的,為什麼?你押仄聲的ㄓㄔㄕㄖㄗㄘㄙ韻,韻腳又是用唸的多過唱的,這樣,捲舌的會遲滯(跟著唸唸看:ㄔˊ ㄓˋ),不捲舌的會刺(唸:ㄘˋ),你不想遲滯又不想刺,就一定要走音(1:50處就是這樣把「字」唱成「ㄗ──」了)。或許這也正是張懸想表達的感覺,但這種感覺不舒服。我會建議這種歌不要一韻到底,要轉韻。轉韻的部份,寫些別的場景事象,別老自言自語──這樣,曲也要隨之大幅度變更,但之後可能更具氣象。

  我不知道張懸寫歌是詞先行、曲先行,還是意念先行詞曲並進的,但我推測是最後一種。詞曲並進的歌,最容易諧調並寫出特色,但若先行的意念不夠豐滿,作者的知識與技術又不足以反過頭去指導意念,作品就無法不被侷限。我想,這是值得張懸思慮的一個問題。

  〈喜歡〉、〈親愛的〉、〈兒歌〉、〈模樣〉四首的歌詞就比較緻密了,連帶的,它們的曲也精緻得多,我評價較高的,也是這四首。

  「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 我最喜歡你」,這真是張懸迄今最為catchy的金句,〈喜歡〉也是我評價最高的一首。如果我給〈喜歡〉拍MV,我不會讓張懸正面鏡頭,我頂多拍側面或讓張懸站遠處,並且只讓她在少數鏡頭出現;場景則從河岸留言、女巫店之類表演場地拍到夜晚嘈雜的市街、散亂的工地、灰濛的天空、寂寞的公園、夜市裡世俗放蕩而有點無聊的歡笑,中間穿插世界各地的環境變化、社會動盪,如冰山融解、沙漠裡殘破的兵器戰車;「我最喜歡你」一句則用張懸在現場演唱這句的畫面,最後以海景結束。

  「深深的話要淺淺的說 長長的路要揮霍的走」,這就意象、感覺、節奏都有了。可惜這揮霍的氣勢僅此一見,之後一意都是含蓄溫柔,到後面應該再「放」的時候,「在某個角落放一首歌」也放得不夠。結尾「別忘了,要溫柔/別忘了,要快樂」也未免軟弱,溫柔、快樂是態度的問題,這方面,整首〈親愛的〉已經講夠多了,再重複似無必要;如果我來寫,我會傾向就理性的層面補充,加入一點剛強,使之更廣大完整,如「恢弘」「磅薄」,似乎更能與最前面第一二句相對。

  「生活 生活 明天我們好好的過」,少有的明確訴求,可說是這張專輯裡力道最強的一句,catchy程度有甚於〈喜歡〉。「不去想自由 反而更輕鬆」,這境界就比許多只會自由來自我去的偽搖滾高明,只須注意這「不去想」有渾沌和透澈之別,〈兒歌〉大概就是回喚渾沌,而展望透澈吧。

  「我的模樣有你的張望 我的思量是你的窗」,〈模樣〉裡我最欣賞是這兩句,雋永的省察,省察自己也省察整個「張懸」的概念──我與人與彼此眼中的對方,這整回事究竟是怎麼樣,或許就是張懸的核心關懷吧。

  〈Gonna Stop〉和〈Outro〉兩首又是另一種張懸。在前者,專輯竟未印出完整英文歌詞,或許這是有意要讓歌詞退居二線,襯托編曲以成就整體的氣氛。然而,我認為〈Outro〉做得更好也更徹底:就把張懸在演唱會中間說的瑣碎話語剪輯進來,混一首全不印詞的英語歌。這是一件傑出的錄音室作品,經過轉換、變造與混合,讓聽唱片的人也能體會張懸現場的感覺;其不印歌詞,有道理。

  然而這又可以引發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創作歌手對外語的使用。在許多想唱出來又不想唱明白的地方,作者有意識地捨自己的主語而用其他方言或外語,這就造成了一道簾幕,在簾幕之後,作者或更可以大膽放心地表達。詩歌常常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看張懸的英文詞,或許便不應和英語人的英文詞等量齊觀;她故意不印歌詞,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這兩首,囫圇聽之可也,而你也不要想學著唱了,她寫的〈Gonna Stop〉大概本就不是讓人學的,甚至不是要讓人記得的,我聽了幾遍,仍然一個樂句都不會哼。

  我的疑問是:這種創作方式值不值得鼓勵?如果大家都喜歡這樣來耍太極劍,而不好好一板一眼去練少林拳呢?觀眾又有幾人能領會太極劍意?作者自己又能從中增益多少?它能達到它原本想達到的目的嗎?這種音樂如何能算是好音樂?人要達到怎麼樣的修為才能把這種音樂寫好?

  不過,一張專輯裡來一兩首這樣的作品,還是可以的。人家貫注心血做出這樣十一首歌,其安排必有道理在內;或許,要解讀張懸對這張專輯和出道以來這段歲月的看法,關鍵就在這片段的英語歌詞中:

  Gonna stop
  when you have changed
  and exchanged your soul to the people
  and the sea

  這段表態或許就是對張懸故意不印完歌詞的最好解釋:與歌迷、市場(the sea)交心,又將自己原屬小眾的心靈轉向大眾,是極耗心力的一件事,她覺得該停一下。但如何才能適可而止呢?「親愛的,我還不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