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華: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一) 2007.9.10

    地點:北京大學文史樓119

  我大約三點才到(以為第七節三點多才開始,其實1440就開始了),教室內已經坐滿了人,我趕緊找個台階坐下。

  老師不用麥克風,字正腔圓而中氣、自信十足,講話行雲流水、豪氣充沛,種種概念、術語張嘴就來而皆精準,無一刻遲疑結巴。僅此一端,已不只是高人,簡直是大師風範了。

  要作這堂課的筆記,不但要寫得快,還要有即時將口語轉成文言的能力,而即使是這樣,我仍然跟不上老師。只有靠錄音了。惜哉,這次只錄到一節課左右,記憶體就滿了。

  參考書目:《文化研究讀本》《文化研究關鍵詞》《隱形書寫》

  以下,從錄音聽寫:

    *    *    *

  ......你會作為一個很嚴肅的學者,找到足夠的...來支持你的操練,來支持你的故事,然後自圓其說。但是,這兒,我已暴露我的自相矛盾之處了。在我的學術道路開始的地方,我是一個深受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影響,和,自學成才,自學完成了原x轉型和對自己完成了......我是這樣一個人。所以,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是對我影響極端深刻的。

  整個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前期,我也是高揚著這樣的一個旗幟說:我是個說書的,少跟我說社會責任。但是,當時我高揚這個旗幟並不是因為我真的是這樣一種理念的信奉者,而是,這樣的姿態,在當時曾是一個有效的、現實的、現實鬥爭的姿態,是一個拒絕去服務、拒絕去......某主義集團的姿態。

  但是,自相矛盾之處來了,就是:這樣的一個思路,對我來說是邏輯和自然地把我引向了(反面?)。但是,進入到文化研究以後,到現在為止,我仍然相信文化研究在後現代主義的世界上,面對著後工業社會的現實,面對著後社會主義的中國,面對著後革命的世界,面對著後動員的時代,一連串的後──可是,文化研究它吸引我的地方,或是,到今天為止仍然使我樂意和它站在它的旗幟下,樂意和大家分享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的、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它不同於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大xxx;它,到今天為止,我仍然認為它是有著某種目標、訴求,和,我不願用「終極關懷」──因為終極關懷這樣的詞讓我想起林中光(眾笑)──我只能用這樣的詞:它是有著深刻的社會關懷於其中的學科。 (2:40)

  那麼,文化研究再一次把一個東西帶到了我個人的生命當中,這東西就是作為結(解?)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學者的時候,我大聲疾呼的一個東西,叫做:「把現實放入括號」。

  那麼,文化研究這個東西,把括號裡的現實,重新帶回到了──我不說我的學術活動──我的個人生命時,於是我不得不正視一個現實:解構主義是非常有效的,解構主義的遊戲是非常的機智和理智的。在解構主義面前,最後一切都成為了能指;不僅是能指,而且是能指的能指。

  對吧?大家如果讀過一點拉康,讀過後結構主義就會知道,說:對於我們來說......(3:10)

  ......而語言是什麼呢?語言是一個無盡的能指鏈......而其所指也不過是另外一串能指。(3:30)

  (蘇聯解體後)......後結構、後現代迅即成為了支撐全球後革命時代犬儒主義邏輯的支撐點。對吧?我們不是常聽到:so what,又能怎麼樣呢?......

  (不行,我沒那麼多時間把全部打出來。下面還是先輸入自己的潦草筆記。)

    *    *    *

  全球暖化之事實......已和每人密切相關。即使是極端利己者,也要呼喚(環保)。

  (文化研究是...)相對邊緣敘述 vs. 主流敘述。

  發展主義邏輯為今世主流敘述:「明天會更好」。歐人問卷調查:歐洲有70%青年願活在過去的時代,中國有87%青年願生活在未來。中國還浸淫在發展主義──一種強者邏輯中。

  何為今日之強者?今日一將功成萬骨枯之時代乎?吾人認可生命之不公不義乎?中國有13億人,2.4億民工──一個流動中的歐洲,或美國。美國佔用了世上一半資源,如果中國要過和美國中產階級一樣的生活,那即使把剩下一半全搶過來──在2億成功者之外,11億人將如牲口般活著、死去乎?

  而13億人若想平等共進,中國將需要全然不同的思想、體制。

  解構主義可將許多(敘述)......化為權力者......的遊戲、謊言。然則,赤貧之人,在絕望無助中死去的事實,並不因你我之解構而稍稍減輕。此即理論立場和現實的落差。

  遍今之世,文化研究之到來,並未能解決一切問題,且或加劇、更新了它。

  如果:中國全面進入金融資本主義呢?......

  觀股民博客,有說股票風險太高,我一半買股票,一半買黃金保值──真是悲哀,股民還有以為今日仍是金本位之世界的。今日的硬通貨一直是美元,然而無人諱言,美元的泡沫高達96-98%──美國政府只管印鈔票......

  ──全球化=美元化=對全球社會主義的毀滅性打擊。

  而一切人的security,安全,為國家政府所推卸。今世人之security,惟錢而已,外無依憑。

  我看到網上股民對於泡沫經濟,有喊出了這樣一個口號:「在泡沫中游泳」(眾苦笑)真是充滿了勇敢的樂觀主義精神......(苦笑)

  我們再不能豁免於金融風暴。包括如老師般的中產階級,亦難保不一夕墜落。

  當我們出入市場、網吧、百貨公司......時,請試看周圍有多少老人?

  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陷入自相矛盾:我必須選擇遊戲的空間、對象。我可以玩耍張藝謀,然而我面對社會真實時,我便喪失了對等性,而須思考這樣一個古老的命題:我站在哪裡說話?......你是否準備承擔責任?......或便如王朔所諷刺過的:「苦孩子拿自己當人」?.......而這是一個富於張力的狀態,幸哉,它賦予了我活力、動力。

    ─ 第二節課 ─

  文化研究之大綱:

  有兩個因素,應始終伴隨文化研究:

  一、今日世界,國際格局之變化。
  二、本土──個人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狀況。

  究竟如何定位、表述這個世界?

  ──種種理論與今日世界關係之變化(有些不適用了,有些過時了);
  ──牛頓、艾菲爾鐵塔時代之終結,影像信息時代之來臨。
  ──第三世界之崛起(有一部蘇聯電影的片名很好:《從地圖上消失的名字》):亞(除了日本)、非(除了南非)、拉美(曾經除了阿根廷)──「欠發達」或「發展中」國家。

  歐洲中心主義非自戀自大也──曾經,歐洲即世界。而它曾發生最偉大的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而馬克思生焉。

  沙特講得好:世界上有幾十萬人叫人,其餘都是土著。可參考法農《全世界受苦的人》《黑面孔白面具》。

  從資本主義開啟那天起,它就是全球化。它意圖吞噬、同化所有它的外部。後來,土著站起來說「我們也要當人」,是為民族解放運動;「女人也是人」,是為婦女解放運動。而這些,都是資本主義的內爆(implosion);這些運動,都是資本主義更為深刻的勝利──人已內化它的價值觀。

  而今,新殖民主義,卻遠不如以前老殖民主義有得到充份討論。

  綠色革命: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摧毀性的打擊。種子須要從壟斷者手中購買,於是地力竭焉,傳統作物絕焉。如果你去非洲看看,那裡到處是單一作物,到處是種植園經濟,完全依賴國際市場。非洲是最大貿易出口洲,也是最多飢荒、災難洲。

  文化研究的意義為何?

  文化研究從九十年代開始來華生根,而九十年代以來,它有一支流、潛流:以陰暗人性之名義,消解所有二十世紀的重大論爭;以文化社會學之名,行庸俗社會學之實。我排除這種庸俗社會學的闡釋:張三和李四有仇,所以他要反對、排擠他......

  ......其最要分歧為對中國社會認識的分歧,即如二十、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大論辯。一些不可正面觸及的地方,便使文化研究有用武處。

  文化研究之為准學術領域,其一要素為:嘗試面對、回答今日世界。它是全球化的產物,也是它的景觀。我們到處可以看到它的同道。文化研究國際研討會中,各國學者在交流中的獲益甚多,以其皆須、皆有深入其本土─全球也。

  此世界不能只是歐美世界。

  我們(中共)曾經關注、同在的是第三世界(東南亞......)......進北大時,向我們打開的世界,歐美也。......(及至)改革開放,第三世界關上。

  我們對歐美的認識可能超過歐美人,因為我們有巨大的情感動機,要了解他們的一切(如:我們向法國人講述雨果《九三年》對我們靈魂的重大影響,法人詫異道:那本爛小說有什麼?)。漸而,歐洲偏移出吾人視野,而美國移入。

  歷史發展過程始終是抽刀斷水水更流。

  在毛澤東時代,中美建交,已展開世變。毛澤東語季辛吉:「堅持一條線(歐洲、土耳其、日本),聯合一大片」,對抗蘇聯,就開始了。

  文化研究,總要在多重的參照系下展開。這是一種不被本科專業束縛,要求新型、有原創性之學者,重新嘗試恢復知識份子之自命的努力。

  文化研究潛在包含:知識份子可否恢復其角色(自我犧牲、社會承擔)。它不是確定的能指、所指。當你扮演它,你才是知識份子。

  今日學術體系,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鍊條。文化研究並不能撼動、顛覆它,但我們可以說:文化研究,是一種在體制內意欲有所作為的路徑。下禮拜繼續。(掌聲如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