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叫我每週寫篇週記回家,我想既然如此,那就做得好看、完整並且有用一點好了。這樣,不只可以給家人看,也可以給同學、朋友、師長看;更重要的,給我自己看──課堂筆記、讀書摘要都可以在此整理,這樣,我也會有比較多動力來做這些功課。而如果我每週一篇這樣寫下來,過一年就可以出書了,三年就是三本。

  所以,要訂的,來信通名並告知電郵吧。第一期有2.8MB,因為放了十幾張照片,而我也懶得把它轉成網誌格式。

  如果你和我沒有特別的交情,也只是想看好玩的,可以不用訂。我裡面如果有寫什麼值得發表的東西,我就會公開的。

  這裡先放出第一期的電子檔,pdf格式,1.1mb。借學弟的空間放的,空間不大,放不了多少,以後應該還是以寄的為主。

    《又天週報》發刊詞

  我考上北大歷史研究所,到北京來了。老媽叫我每週寫一篇週記回家報告情況,我想既然如此,那就做得好看、完整並且有用一點好了。這樣,不只可以給家人看,也可以給同學、朋友、師長看;更重要的,給我自己看──課堂筆記、讀書摘要都可以在此整理,這樣,我也會有比較多動力來做這些功課。而如果我每週一篇這樣寫下來,過一年就可以出書了,三年就是三本。

  一些作家是先寫,累積多了才想到結集;我這種則還沒動筆就想到出書,乃至給後世留史料,這在文學上好像叫作「後設」,在史學上,我不知何以名之,大概叫作某種「自覺」(self-conciousness)吧。當然,懂得這些名堂,並不保證我這週報就會多好看、多有價值,也不代表我就會刻意造作去逼近怎樣的規格、標準──然而,在心有餘而力能及的範圍內,我自然還是會寫到好看一點、有價值一點的。要之:想怎樣、該怎樣,就怎樣。

  我非常欽佩的學人雲中君(哈佛大學客座教授陸揚)在〈博客的今世前身〉一文中有謂:胡適留美時所作劄(ㄓㄚˊzha2)記,可以視為那個時代的博客,也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博客形式。我想,如果胡適生在這個時代,應該也會帶一具數位相機到處看到什麼就拍,存在筆記本電腦裡,然後通電郵、寫網誌,排版軟體之類也全都學到會,從此寫作編輯排版印刷上市都可以自己一條鞭搞定,或許還拍片,自己動手或請個人幫忙剪接、上字幕、整網頁等等。然後,或許被病毒全部摧毀,再痛定思痛,嚴防毒,勤備份,或者乾脆改用蘋果,然後或許因為想搞文史資料庫又不滿於電腦現有的功能,就跨行寫程式(程序)去了。

  我們於這些科技,一般也都只是坐享其成的使用者,但我有一點不同,就是:我和電腦是一起長大的。我三歲開始玩電腦,小時候夢想的是寫遊戲,後來雖讀了文科,對技術演進也未嘗太過疏遠。一個人小時候和貓狗一起玩到大,即使他沒去學和貓狗有關的專門知識,也能懂得貓狗的性子,知道人和貓狗的互動是怎麼一回事;我和電腦,大概也是這樣。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這些東西越來越普及了。文科生與電腦,一般給人的直覺是比較疏遠的,這情況慢慢在改變了。前幾年,是為了需要去學電腦,也只用文書處理、收發郵件一類簡單功能;如今,可能是自覺地接近電腦,學到能得心應手,發揮多媒體的潛力(目前,搞藝術的同學大都能夠如此);以後,則可能一切都自然而然了,會用資料庫會處理影像就和會讀古文一樣,未必要多上什麼課,成長過程自然就會碰到然後學到。到時,所有我們數得出來的學科,在電腦上都會有一兩門大家馬上能聯想到的獨門絕活吧,雖然事實未必然。就像我在台大校內藍球賽時所說的:「醫學系,一定很會幹拐子;法律系,應該很懂要怎麼犯規;戲劇系,大概很會做假動作;我們歷史系嘛......會收集資料。」

  總之,一個這樣的人,能在這份週報裡呈現出什麼樣子,我也很想知道;大家有興趣,就跟著看吧。

  這是比家書公共、又比公開的網誌文章私密一點的電子報,我懶得命名,就用我自己的名字,叫它「又天週報」;不好的話,到結集出書的時候再改過來就好了。子曰:「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基本上,我編寫此報時會預設的讀者諸君,都是「可以與言」的家人、朋友、師長;如果你們想把它轉寄給別人看,記住「可以與言」這一點就好了。如果我有想公開發表的部份,我自己會公開;如果有比較私密的要專門寫給誰的事情,我會另外寫。

  體例上,目前大概分為生活、學術、藝文、時事幾個方面來寫,順序不定,也不一定每期都會全部談到。要之,能怎樣、想怎樣、該怎樣,就怎樣就是了。

  以上可以算是發刊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