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流行詞話.總論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在北京大學歷史系三年中編寫的《又天週報》於畢業後停刊;現在,我進入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研究流行歌詞,即將開學,週報也在此重新出發,改名為《流行詞話》,要更加認真來編寫了!

過去我的週報多記生活瑣事與雜感,偶有學術講座筆記或時評書評,也都沒有很認真在寫,現在這份《流行詞話》要更加聚焦於我的研究題目,除了給親朋好友看,也要能給一切關心華語流行音樂、兩岸三地文化的讀者參閱。

現在,就此奉上《流行詞話》第一號,歡迎廣泛轉寄。如果有人想要訂閱,只要將電郵位址給我,我便會加入寄送名單。

請大家批評指教!

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發刊詞

◎胡又天(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這是一份討論近百年來華語流行歌曲的歌詞及相關歷史、文化的獨立刊物。作者我生於台北,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及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現在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的博士生,導師朱耀偉教授是少數研究歌詞的學者。所以本刊的宗旨,就是推展敝人的研究,同時也發表創作、聯絡師友,以及記錄生活。

在北京大學的三年中,我因為家人要求每週寫信報告近況,就乾脆辦了個《又天週報》,以電郵寄給所有親友,大約一週到兩個月出刊一次,總共出了42期;而今又出家門上了博士班,理當順應讀者願望續辦下去,也該辦得比以前更認真一些,所以,《流行詞話》來了。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3、音樂之本,同人之心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送別〉,1914

  是為什麼,這首〈送別〉百年來歷久不衰,現在我們都還會唱呢?

  因為小學音樂課本裡面有它嗎?因為它好聽、好唱、詞意美嗎?

  不,不會只是這樣。我年歲愈大,聽歌愈多,越覺得它韻味無窮,意義也無窮。

  〈送別〉寫的就是中國,中國人的山川、文化、情感。

  離別是人生永遠的詩題。為什麼我們會為離別感傷?因為要與自己熟悉、在乎的人、事、物分開,甚至,與自己的一部份分開。所以我們會不捨,會懷念,懷念以前共同擁有的東西。而這共同的記憶,就能安慰我們,讓我們覺得,即使分開,我們還是一夥。

  於是,離別的詩歌連繫了離人的情感,兩千多年的詩歌凝聚了這廣土眾民的情感。我們聽〈送別〉,完全就是古典的意象,作者也是從古典出來的;長亭、古道、芳草,一切都那麼的熟悉,即使你根本沒有看過什麼長亭古道,它也就這麼自然地進來了,就像最平常的幾個符號,你要拉開了一段距離再回來看它,才會驚覺那是如此的親切、如此的美。〈送別〉蘊含的,是文化原鄉的感覺。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音樂之本,同人之心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送別〉,1914

  是為什麼,這首〈送別〉百年來歷久不衰,現在我們都還會唱呢?

  因為小學音樂課本裡面有它嗎?因為它好聽、好唱、詞意美嗎?

  不,不會只是這樣。我年歲愈大,聽歌愈多,越覺得它韻味無窮,意義也無窮。

  〈送別〉寫的就是中國,中國人的山川、文化、情感。

  離別是人生永遠的詩題。為什麼我們會為離別感傷?因為要與自己熟悉、在乎的人、事、物分開,甚至,與自己的一部份分開。所以我們會不捨,會懷念,懷念以前共同擁有的東西。而這共同的記憶,就能安慰我們,讓我們覺得,即使分開,我們還是一夥。

  於是,離別的詩歌連繫了離人的情感,兩千多年的詩歌凝聚了這廣土眾民的情感。我們聽〈送別〉,完全就是古典的意象,作者也是從古典出來的;長亭、古道、芳草,一切都那麼的熟悉,即使你根本沒有看過什麼長亭古道,它也就這麼自然地進來了,就像最平常的幾個符號,你要拉開了一段距離再回來看它,才會驚覺那是如此的親切、如此的美。〈送別〉蘊含的,是文化原鄉的感覺。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千古相傳的基本心法

  想寫好一首歌,先做好一個人。做好了一個人,有了豐富的觀察、思考、感受、表達能力,才能不只靠天份或機緣地寫出好歌。這一節,我們介紹一套千古相傳的基本心法,曾經有人從它成為聖賢,曾經有人從它得到智慧,多數人則終其一生不知它有如許奧妙。下面,我們引用幾段文章,請把閱讀步調放慢,一字字、一句句地讀,或許你也可以像之前的我一樣,讓它點化了自己,而提昇到了一個嶄新的境地。

     *    *    *

  一切文學創作皆是「心的探討」。吾國多只注意事情的演進而不注意辦事之人心的探討,故沒有心的表演。其次,中國文學中缺少「生的色彩」。「生」可分為生命和生活二者。吾國文學缺少活的表現、力的表現。

  如何始能有心的探討、生的色彩? 此則需要有「物」的認識。既曰心的探討,豈非自心?既曰力的表現,豈非自力?既為自心自力,如何是物?此處最好利用佛家語「即心即物」。自己分析自己探討自己的心時,則「心」便成為「物」,即今所謂對象。天下沒有不知道自己怎樣活著而能知道別人怎樣活著的人,不知自心何以能知人心?能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人生。老杜的詩是有我,然不是小我;不專指自己,自我擴大,故謂之大我。

  ──民國.顧隨,《駝庵詩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流行詞話

    總論

    第一章

    1、一切從動機開始

  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天份?努力?環境?運氣?還是經濟、器具?

  我認為,是「動機」。

  任憑你有多好的物質條件、才華技藝,如果你不想寫,你就不會去寫;勉強要你寫,你也寫不好。李白有一二好處,杜甫不能道;杜甫有一二好處,李白不能道,為什麼?通常人會說,那不是他們的風格、他們不是那種氣質;我會說,是因為他們沒有表達那種氣質的動機。

  為什麼我們會在某個時候,想唱某一首歌曲?一定是我們有著某種動機,而歌曲內涵的聲調,可以將你的動機引而發之,成為情感的紓解,與一切同感者共鳴。同理,當我們欣賞一首歌曲,或任何一件藝術作品,乃至任何生物的言行舉止時,我們也不應只看它本身的面貌,我們還要能觀察、理解它背後的動機。這樣,我們對藝術與人生才能有更深入、更精彩、更確實的體會;我們的共鳴,也才能更醇厚、清澄、永遠。

  (如果你是學術中人,上面那一段話,也可以改寫成:除了看文本的內容,還能瞭解它背後的脈絡,這樣才能確切地掌握其中的學問;輪到你自己寫作時,你也才能衡量自己的能力與當下的脈絡,以最適當的方法,從最關鍵的一點切入。)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