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筆記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信也。

  上個月在網上看過了孫曉《英雄志》一至十八集,今天在租書店看了十九、
二十,總算跟上了這套「正統武俠」的扛鼎之作。

  武術練到高處,一定會講到哲學,武俠小說最要抓緊這點,才能寫得深,寫
出中國人的民族文化,成為中國人的民族文學。孫曉對此有清楚的認識,而後有
意識地營造,營造出這長篇巨帙。是以,我認定孫曉可以成為一大家,與金庸、
古龍相提並論甚且過之;網友讚《英雄志》的這兩句,其來有自,就是這種高層
次的認知與經營吧!

  第二十集提出的武學五大宗「心、體、氣、術、勢」,真是精彩的理論;此
外還有一項功夫特別吸引我:華山「三達劍」中「仁劍」的「圓」。

  如能在武術中做到完美的正圓,就能完美地卸力,然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人
再怎麼畫,也畫不出理想的正圓,即使有圓規也不能,遑論徒手?而孫曉對這個
命題的連結,高妙之至--他把「正圓」連到「仁」的概念上:不可能完美,我
們只有逼近。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牧《人文蹤跡》,洪範,2005

  楊牧談文學的散文集。楊牧的文章,我以前很難進入,所以一直沒有多注意
;及至上週在網上看到他為鄭毓瑜教授新著《文本風景》的序文,方才大驚,嘆
服其功力之湛深--因為談的是中國文學吧,而我現在於中文也算是懂些門道了
。所以我買了這本新書。

  書中談文學,古今中外都有--古中、今中、古外、今外都有。談中國的我
還能勉強進入狀況,西洋的就難免廢書而嘆了,因為提到的那些作者作品我都還
很陌生。談詩的篇章也多,現代詩,有一篇把他少作〈延陵季子掛劍〉的前後幾
個版本都刊了出來,對創作者很有研究價值。

  我實在佩服楊牧的才學,可是我讀他,仍然很難進入狀況。而且還有一個問
題--即使我終於修到能理解、體會無礙,一般人呢?

    王丹《我聽見雨聲》,大田,2005

  王丹最新的散文集,都是短篇的對人生的觀照與省思,有時事、近況、回憶
,也有談文論詩之篇。很喜歡王丹的詩文,真可謂溫柔敦厚、厚積薄發者。他以
六四聞名,然而,詩文證明他遠遠不只是運動之中的誰,而是個有精神、有生命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徐正綸,《弘一大師詩詞全解》

  看到有這本書就買了。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全才型的人物,是悲天憫人的大
仁大智者,又是發展現代國語樂歌的先驅,如我們至今傳唱不綴的〈送別〉。他
有敏銳的仁心,有紮實的功底,有豐沛的感情,而他會怎麼寫歌--在那還沒有
多少現代的、或者說西式中文歌曲的時候?

  此書作品搜得頗完全,注釋、考證也頗詳實,只是第一個不好,歌曲沒有附
樂譜;第二個糟糕,作者行文未出大陸主義來、主義去的意識型態框架,讀其賞
析,無味得緊。還是只看本文與注釋就好,賞析自己來。

  那麼,李叔同的詞曲究竟寫得如何?他的實驗成不成功?從結果來看,成功
的只有一首,就是我們還在唱的〈送別〉,其餘,絕大多數被遺忘了。被遺忘的
原因,我初步看來,或許是那些歌詞不屬於能夠流行的一類,如愛國歌、校歌、
宗教歌曲,或者在文體、題裁與樂曲的融合上,沒能成功,如用楚辭體作歌詞配
西洋曲。此書第三個不足:沒有檢討這些被遺忘的作品未成功的原因,從而對詞
曲創作提出檢討或前瞻。

  今天下午在誠品又買了風潮唱片發行的《弘一大師歌曲全集》上下集CD,
北京愛樂女聲合唱團演唱,準備聽著研究。待我聽完,再作一番評論。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君仁《續詩選》、鄭騫《曲選》

  宋詩與元明曲。對我來說,讀宋詩很難進入情況,不像唐詩,一眼看上去,
就可以感受到那種氣魄,讓自己給裡面的脈動攫住。大多數宋詩,儘管是名家,
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秦觀,到南宋的陳與義、辛棄疾、陸游……
儘管書上說他們的詩有如何功夫、如何韻致,如何有達到前人所未及處,我還是
很難進去體會其氣韻精髓,即使是在這些之中最好讀的蘇東坡,不易進入的篇章
也很多。戴先生選輯,又頗多選長篇古風,我在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至今未
得要領。

  是要什麼樣的人,要有什麼樣的認識,才能夠懂得宋詩、體會宋詩呢?以前
老一輩是怎麼學的?我真想知道,我也想學。但是,在這還沒有充份認識的時候
,我已看得出,宋人把詩的路子走窄了。然後,金、元、明都沒有大詩人、沒有
經典的詩,到清初出個密碼大師吳梅村,中葉惟龔自珍當得一個「大」字,之後
就到民國了--清末以來百年的古典詩亦多有可觀,雖然我的瞭解還很粗略。然
而問題是:我們能夠怎麼吸收、運用這些?

  我是帶著這樣一種為了創作,為了推陳出新的目的來研讀這些詩詞曲賦的。
讀《曲選》更是。曲是貼近民間的文學,也就是當時的流行歌,然而我卻是拿著
紅筆,很難過地邊批邊讀讀完了半本。為什麼難過?為裡面的情調,為元明兩代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知是美麗的,未知是危殆的。未知讓人能夠幻想,「未」字在甲骨文中,可解作一個擺動著小手小腳的嬰孩形象,他以後會變成什麼樣,沒人知道,因而可以讓樂觀者寄予無限希望。

  相對於未知,是已知;「已」是繩套的象形字。一代一代,我們看到青年努力掙脫已知和已然,抱著自己的主義與理想往未知的領域開拓。

  而當理想漸次落出實相,現實漸次成為歷史,知識的版圖漸次為經驗所填充,少年逐漸老成,我們似也就愈來愈沒得天真了。我今年二十歲,在這二十年裡,在這個島上,我親歷無數口號、理想的激情、失落與徹底變質;從各種影音圖文的資料與作品,我也能大概認識百年來世界各地的風氣與潮流。綜觀古今,我歸納出一個結論:所有脫離了人性之自私與現實利害考量,或者缺乏暴力、經濟等硬實力為後盾的理想,都只有讓位給現實的結局。

  或者說,現在正是這麼一個理想退位、現實當道的時代。我們對自己、對世界,也不是沒有期望,只是我們更明白,一切都要先有實力才能談,「義」必須先在「利」上站穩腳跟,才能成為可行的道德。

  而一九六○年代,嬉皮文化、愛與和平,乃至烏茲塔克的一切,卻幾乎沒有一樣不是反著現實而來。翻閱他們的純真、他們的精神,遙想當年的場面,我也為之震撼,從而感慨。他們帶我走過了理想的、反叛的年代,雖然終歸失敗了,但,這也是人。

(2003.10 誠品好讀)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一句話來描述我對這本小說的感想:務虛者的崩潰與發狂。

  《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廣告業原本應該怎樣呢?應該針對消費者的品味來作廣告,生產商原本也應該以質量取勝,而這本小說揭露出來的事實,則是製作人敷衍上司,廣告公司應付業主,業主則只看消費者的錢,不看消費者本身。一層層關卡,構成了一個超穩定的資本主義社會「上下交相賊」的體制。於是我們在這本書裡看到,「成功」的廣告人竟日在空中樓閣裡走馬轉圈,卻也不明不白地就能賺到許多錢,因而感到荒謬虛無,而沉緬聲色與毒品……

  作者的筆調頗誇張,但讀來並不會讓人覺得言過其實,因為媒體、廣告的觸手的確時時纏繞在我們身旁,以各種方式試圖影響我們的生活習慣、消費行為、政治立場等等。我常常想,好的廠商、廣告與政治家,應該是輔助人們建立客觀的判斷力,然後努力讓自己在這個標準下顯得優秀,但現實卻多半是,商人與政客只想把人變笨,好讓他們壟斷、賺取財富。於是我們看到,我們生活的所在,是一個捨本逐末的世界。

  而儘管作者告訴了我們這些,於事又有何補呢?那競逐末技的,還是回歸不了根本,原因不是他們漠視消費者的真正需求與智慧,而是即使有人認識到了,組織內部的成規,仍然具有龐大的妨礙進步的力量,讓想認真從事、正本清源的施展不開。對此,我們消費者能怎麼辦呢?我想,也就只有自立自強,自己學著聰明點了吧。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聖經、希臘、羅馬時代而中世歐洲,到近現代美國,這本書整理了西方「妻子」地位的演變,而我們從中似乎可以看出一種趨勢,籠統稱之,為生產力決定社會地位。

  初民之時,雖然男性通常因力強而佔據了主宰地位,但此時男女差別還不大,族群將婦女定位的同時,大多也會給予尊重。及至文明建立,規矩漸繁,男性壟斷了知識、道德與生產力,女性的限制愈來愈多,便只能永居附庸地位。 

  一種人看另一種人好欺負,控制的枷鎖便只會愈來愈沉重,當然這就族群整體的發展而言是不健康的,所以環境一險惡、社會一有危難,男人罩不住了,便只有不得已地解放一部份的女性生產力,從而給了她們爭取自己地位的機會。近現代自由、平等之人道興,也讓想要為女性翻身者有了理論基礎,來對抗聖經以來的男人的主義。然而,任何一種改革推行之時,既得利益者必然會設法維護先前的地位;改革者受長期反面制約,其主張、作為也常常未能得其中,所以儘管思潮已顯示,用合作、互相尊重代替片面宰制,更有利於生產、富強,但種種理論與實務的爭執、政策與對策的相互因應,今天還在進行。

  從生產力的觀點,我認為可以用「女性撐起半邊天」一句話表達婦女地位的理想狀況;這本書並未這麼說,但它的結尾確實描繪了這樣的一種願景。放諸我國,現在是有許多男女平等的雙薪家庭了,但是像夫家、娘家的差別,之類許多法律與文化的傳統,還未跟上新思維與生產力的新事實。對此,我想,只有一再的審視以及檢討、反省,才能更早日「創造新的完美結合模式」吧。

(2003.6 誠品好讀)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來《好讀》選這本書給我們讀是有用意的:回歸問題,流亡,祖國,革命,鄉愁,難堪的往事,以及──發現自己和故鄉、異鄉的別人所期望的自己不同的時候的無所適從;這在我們這個島不算陌生吧。所以,雖然目前還沒有什麼人生歷練的我,還不太能領會這本小說的意涵,以及它夾在字裡行間的深沉滄桑,但也可以將它和我熟悉的一些類似的故事對照一番。

  我要提《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的段子五〈四郎探母〉,你會發現這兩個故事有很耐人尋味的相似與對比。兩者都是回鄉的故事,而《無知》的伊蓮娜、約瑟夫,並不如一般總不忘故園的流亡者形象,〈四郎探母〉的嚴父則是完全認同並追求流亡中的那種戲劇性的「悲」與「美」,請聽:「七十多歲的老先生,二話不說就跪了下去磕頭放聲大哭,哭得人家把他扶起來他還站那兒哭,大夥看了都非常滿意。」對照一下《無知》卷首伊蓮娜之友希爾薇的殷切話語:「在你們那兒發生的可是革命啊!」「這將是妳偉大的回歸。」有趣吧,伊蓮娜完全不覺得回歸對她有什麼好偉大的,嚴父呢,則「應觀眾要求,又磕了一次頭」,異曲同工地呈現了人們看待回歸一事的弔詭。

  此外最可以對照的,就是現況了。十幾年來,台灣的大中國思想遭本土派質疑愈來愈猛烈,現在更已儼然被取代了,這對本地一些先前認同中國的人來說,不啻是被刨了根,情何以堪?走筆至此,我忽然領悟了,這本書為什麼名叫”L’Ignorance”──正是「無知」與「不去知道」,讓人在觀念家鄉時,總不免受成見的制約與折磨啊。

(2003.5 誠品好讀)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小說在現代和遠古間交錯敘述,現代部份由考古學教授命案起頭,逐漸發展成尋索人類起源真相的偵探冒險小說;遠古部份則是一個猿人,以及他後來和一隻母豬生下的「長子」--當今人類的始祖的「開竅」故事。兩者是二而一、一而二,但如果你問我覺得哪一部份比較好看?我會說是後者。看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獸人,在生存中逐漸啟發靈智的曙光,就如同看著文明成長,總能給我愉悅的感受,雖然明白它也只是作者編的,但我情願吃這一套。

  就像命案的兇手所持的理論: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給自己一套讓大家舒適的「真相」,「應該由活在當下的人來決定他的過去和起源,由他來定義他的祖先」的,不如稱為「既得利益主義」的「現實主義」。這種要歷史為人的意志服務的想法,我當然不認同,但換個角度想,我也是在追求「舒適」,只是我的舒適是和「事實」或者「真相」連在一起的,而我相信這種立場較有利於文明發展,則又使我更舒適、更有道德優越感而已。

  書中呈現了遠古洪荒弱肉強食的景象,以及現代人類壟斷一切,壓榨生靈,也自相剝削的樣貌,兩者一對大自然,一對既得利益者的集合,一樣的無奈。然則,我們也是既得利益人類共犯結構的一員,我們看這些戲碼,會說:「是呀!還是有前瞻、敢改革的了不起,可以走向未來!」而或許產生一點想要有誰來帶領我們進化的希望,但看完以後,回頭多半還是繼續自覺或不自覺地殘害地球。大多數人畢竟超越不了因循故事的「舒適」,頂多,雖然照吃豬肉,以後對豬好一點吧。

(2003.4 誠品好讀)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明的落成 - 《帶一本書去巴黎》讀後感

  被剝削、被限制自由的弱者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弱者的知識也受侷限
,使他們沒能有足夠的智慧或道德觀念,不能通知賢哲的理念,而易於讓理性退
位,給負面的情緒主宰。法國大革命,我們就看到昔日的弱者翻了身,卻又造出
一批批更悲慘的弱者。

  統治者不難推翻,但是威權傳統加諸人的制約與思維模式,卻是陰魂難散的
。他們仍是以暴易暴,卻又少了先前王公貴族長年積累的,不乏精緻可取之處的
文化,只一概地抹煞。人們拆了巴士底監獄,毀了無數可以象徵舊時代的人事物
,但國家社稷的問題並未因此解決,相反的,法國拋棄了他們的文化傳統,而回
到了林達書中所謂的,理性發展、文明發展的「零歷史」和「短歷史」階段,從
而有了十年的混亂,以及百年的創傷--「雖然他們砍去了君王的頭顱,表現了
最激進形態的革命,卻也最容易掉回頭去。」

  在幾番權位遞移、社會動盪、理想變質之後,法國人終於普遍地得到了教訓
,而能開始反思動盪時的種種弔詭了。然而,死亡與荒蕪是否真是應付的代價?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句俗語,以這個尺度看來,著實沉痛。

  林達《帶一本書去巴黎》,以法國為雨果在凱旋門舉行的葬禮結尾;這是一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