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筆記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原義同「很」、「狠」,後引申為「笑點」的相聲術語「哏」字,標準讀音ㄍㄣˊ,實際上多讀作三聲,又大約從十年前開始訛傳為「梗」,然後大家以訛傳訛,就直接把「梗」字認成了笑點、橋段的意思。我在網上(主要在PTT的笑話、電影、八卦、政治等等版面)親身經歷了此字的流行與普及。

張大春近作《送給孩子的字》討論了這字的源流與演變,說:「……我們很少能如此明顯地眼看著一個錯字取代了正字、並且在可以輕易追蹤其來歷、理解其謬誤的情形下,目睹所有的人寧可唸錯字而九死未悔──這,真是令人嘆為觀止!」言下似乎頗是「蕭條異代不同時」了。

我卻是頗為歡迎這「梗」字的被嫁接而取而代之的。通常我遣詞用字尊重古意,應該要守護正字「哏」的,但我也同意我同學宋冷(他以冷笑話得此雅號)的看法:「你現在寫『哏』,反而沒幾人知道你在說什麼」;而且,純就字形去望文生義,我也覺得「梗」比原來的「哏」更能表達今人對笑話、「段子」的概念。

約十年前我第一次見到「梗」的這個新用法,就聯想到一小枝一小枝的茶梗(我家在南投買過,泡起來風味比茶葉「青」一些),這形象直接就可以等同到相聲所謂的「段子」,或連接起來成為「橋段」。又,是聲符也是意符的「更」字,其「梗塞」、「更改」乃至「哽到喉嚨」,也都能形容現代笑話(尤其時興的冷笑話)以「腦筋急轉彎」的方式擺你一道的路數,所以我馬上就會意了,也難怪這「梗」字流行得那麼快,大家一下子就沿用開來了。

相比之下,原來的「哏」字冷僻(且據張大春說,它也是約一千年前才造出來的),不好認,而且還不怎麼好看、好讀(我第一次看到此字就不知它是跟「眼」還是跟「艮」),條件實在不比「梗」好。

而就字形來說,「艮」是突出的樣子,如八卦中「艮」代表山,或常見的「很」「狠」,或靈魂之窗的「眼」。作為「話哏」之意的「哏」因而表示言語的突梯、要緊之處,也確是一個很能傳神的字;且隱含的「山」也可解為言者胸中的丘壑、相聲包袱裡裝的山水,這是古代「納須彌於芥子」的意象。而今資訊時代,上MB、GB的信息已真的可以裝到茶梗大小的晶片裡,甚至連「梗」的實體也不必有,只需一節0011更來換去的電訊封包(packet─這也是「包袱」)。想到這裡,我實在有些驚訝:這「梗」字竟能幾乎完全兼容「哏」字的意思!

不過在詞組上面,「梗」與「哏」還是有所分化的。現在常用的是「老梗」、「新梗」,即老套、新招,且有木部的形象,遠比「老哏」能夠直觀;「有梗」、「沒梗」,表示笑點之有無;相聲名詞「逗哏」(主述搞笑的角色)、「捧哏」(呼應襯託的)則未見薪傳,但這自可用其他白話替代,或者繼續用原字,也不必讓「梗」把「哏」字全部的意思都繼承下來。

張大春推測,這「梗」字之訛,是從某位電視字幕製作人員因為不認得前輩藝人所說的「哏」,而打出一個「梗」字開始訛傳的。如果事實是這樣,我倒認為那人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挑出了一個更好的字;這不但可謂「錯有錯著」,更可見,吾人對漢字概念網絡的發展,也未必要熟練文字、聲韻、訓詁後才能影響;某位一般使用者、乃至初學孩童偶然的聯想、創造,沒準就能迸出「青」於華葉的新梗,直觀地接上源頭,成為活水。這真和今日網際網路的「群眾性」有可以相互為訓的奧妙;小學之耐人尋味,《認得幾個字》、《送給孩子的字》之往往能趣味橫生,也就在此了吧!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自從開始寫週報以後,這裡就很少再更新了。為何不把週報裡文章拿出來貼?因為裡面的圖片上傳起來太麻煩又太慢。

  週報第四期上週已上線。以後我會再考慮還有沒有更好的發表形式。這裡先貼一篇讀小說的筆記。

猛子,《大漢帝國風雲錄》,起點中文網,2005 -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34144

  網上的架空歷史小說裡,能讓我由衷讚賞的,只有兩部:一部是阿越的《新宋》,另一部就是這本。所謂架空歷史小說者,就是不要求背景、劇情遵守我們知道的歷史;以史實為背景者,也不要求結局遵守史實。這類小說,大半是現代人帶著一些先進的科技、觀念乃至物品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在一般以爽為目的的意淫小說裡,主角的威能可以開到很大;比較認真的小說,就會限制主角的威能。

  《新宋》是一個現代歷史系大學生(石越)穿越到北宋神宗熙寧二年攪和變法,帶著一顆領先千年的腦袋,一些較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後世的學術、詩詞。《新宋》長處在作者就是讀歷史的研究生,他有很堅定(雖然不一定明顯)的創作意圖與問題意識(也就是說,藉由這樣的幻想小說探索歷史的其他可能,而不只是意淫),其刻畫政治鬥爭、社會生活、人物心理都很細膩;然而,連載也慢。《新宋》現在寫到第四卷了,大概半個月才會更新一次。

  《大漢帝國風雲錄》在某些方面走得更徹底。

  《大漢帝國風雲錄》的主角李弘,一開始出現在公元184年的鮮卑,失去了姓名以外的所有記憶,我們只知道他年輕力壯、武功高強(可能是現代特種部隊裡出來的)、會寫漢字(簡體字),然後他被大帥賞識,捲入了鮮卑內鬥,然後一步步逃入漢朝北疆,做了一個斥侯兵,然後逐漸展露軍事才華,一刀一槍地打勝了一場場戰爭:入寇的鮮卑、黃巾的餘黨、西涼的叛亂......如此加官進爵,然後又被捲入宮廷鬥爭。本來完全被架空的靈帝拉攏了主角,也顯露出了聰明、手腕來加強皇權。那麼,東漢末年宦官、外戚、門閥、世族的權力格局會有什麼變化?主角沒有超越時代的政治思想,他又能怎麼對付漢末的爛攤子?

  歷史小說講究真實感、合理性與創意(架構、情節或者觀點),《大漢》的真實感、合理性皆極強。其寫戰爭,是我看過同類小說中,寫冷兵器戰爭最逼真的;其寫政治,看得出作者對東漢歷史有相當紮實透徹的認識,政府、社會、經濟問題的種種來由,他都借小說人物之口明白交代;思想方面,黃老與儒家之爭、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之爭,他也整理得清清楚楚,經得起行家檢驗。

  創意方面,更有大可稱道者。不說別的,只說一條:史上著名的三國人物,在天下還沒大亂時,各是什麼樣子?曹操還在京城裡蹲,袁紹還在跟大將軍何進混,袁術還在到處擺譜耍廢(孫堅和他交情不錯),董卓還在西涼鎮守,呂布還在丁原手下,劉備更還只是小角色,而趙雲、顏良、文醜給主角收到帳下了。撇去這些人後來的事蹟與下場,我們可以看到年輕時的他們,和我們印象相當不同的他們,這就有極可觀的意義:經由小說的描寫,我們對這些人物的認識更深刻了;經由作者的想像,這些人物的性格、長處也發揮得更多了。

  例如,我們都知道董卓在189年率西涼軍入京大肆屠殺、率行廢立,做了很多殘暴的錯事與蠢事,乃至千古唾罵。可是之前呢?他雖然殘暴又貪婪,但也在西涼打了三十幾年的仗,還要處理民族問題,又要和上官、中官(宦官)打好關係,我們這就可以推論:他絕對不只是演義寫的那樣愚蠢,他的帳下也不會沒有人才。事實上,《後漢書》對董卓的前半生,也寫到了他的豪俠、武勇與聰明。董卓心胸狹隘而殘忍貪婪,但是他和誰都能交朋友,西涼能擺平族群、幫派問題的,也就是他和韓遂、馬騰幾個。在小說裡,作者讓董卓的長處得到發揮了,而他殘暴的那一面,目前還沒有充份發揮到走向愚蠢與瘋狂。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楊者聖,《情報英雄熊向暉:在胡宗南身邊的十二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楊者聖,《情報英雄熊向暉:隨同蔣經國的西北之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上週五晚上造訪熊蕾阿姨家,熊阿姨便送了我上次提到的這兩本書。熊阿姨是熊向暉的女兒。

  一九三七年末,本名熊彙荃的十八歲青年熊向暉在周恩來的布置下,從武漢打入了籌辦西北戰區防務胡宗南部作為「閒棋冷子」,熊隨後得到胡宗南的信任與重用,成為親信的秘書。四一年起胡宗南受命開始防共、剿共了,熊的作用漸漸發揮出來,而履次把國民黨高層的政治決策和軍事佈署都傳給了延安,使中共得到了反應的先機。胡宗南到最後還不知道他身邊的人就是共產黨。四九年後熊向暉進入外交工作,展開另外一段故事。這兩本書講的就是1937到1949這十二年的事,中間在1942年3月到5月,熊還跟蔣經國到西北考察、工作了三個月,因為這一段很有意思,所以挑出來另成一書。

  熊向暉於前年(2005)九月去世,這兩本書的口述、整理時間,是2002年4月到2004年12月。作者楊者聖在後記中,有詳述熊老約他寫作此書的緣由。先前著有一書,熊老讀後

  一週時間先後把這兩本看完了。要說一般的讀後感,自然是精彩、詳實、好看,但讀書讀到我這個等級,就不能只這樣看了。我得考察它的門道。

  這並非易事。如果要寫一篇像樣的書評或讀書心得,至少,幾本相關的著作如《胡宗南上將年譜》、《蔣經國日記》還有作者的其他著作如《胡宗南這個人》,應該也要看過,整個歷史背景也要曉得,然後再從事實、解釋、方法論、寫作技巧等面向去談。說起來,也並不艱難,就是要用功。這些工夫我還沒做,所以就先談些技巧上的特點吧。

  《十二年》後記:「本書原商定以『熊向暉口述,楊者聖整理』的形式署名,現根據熊蕾轉述,按熊老逝世前的交代,改成由楊者聖單獨署名,並將原書由『第一人稱』的口述,改為『第三人稱』敘述。」

  這樣一種寫法寫出來的文章,會是什麼樣呢?我看了,覺得它的效果,相當耐人尋味:它可以容納很整齊、正式的敘事和論說,也可以時不時跑出來一句口語,起到強調或轉折等作用。這寫法相當靈活,而且不會有不嚴謹之虞,因為這本來就是一部口述歷史:口述者夾敘夾議,很合理;整理者回去找資料把事件背景、概要補全,也很合理。如:

  「熊向暉說,蔣經國訪問西北,不是在1941年,而是在1942年。他在日記《偉大的西北》中講,他到西北是1941年,不對,日期有誤。」(《西北之行》頁1)

  一開始便是口語,大家就知道,這是一部口述史。然後,這一節作了日期考證,下一節接著談「蔣經國為什麼訪問西北?」依然夾敘夾議;再下兩節,「可能與解決新疆問題有關」,就開始分析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讀起來就是很正式、都用書面語的論說文。又幾節: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讀完了大衛.霍伯斯坦《和平年代的戰爭》,接著讀藍普頓《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今天讀完,獲益良多。

  《和平年代的戰爭》從1988年老布希當選總統講到2000年柯林頓任滿,以巴爾幹地區、前南斯拉夫聯邦由米洛舍維奇等挑起
的種族衝突、種族清洗為骨幹,描寫美國政府和西方世界如何在這人道災難中投鼠忌器、互扯後腿,如何拖到1999年才轟炸科索沃,執行的過程又是如何被重重掣肘,然而終於打成了。

  作者於那一大群政府、國會與軍方的相關人物都有介紹與描繪,旁及期間的其餘國際事件,作成了一部權力運作的大文章。我初次略讀,目前只看得出它簡要清通又流暢;以後再多讀幾本書,相信更可以看到它的好處。

  《同床異夢》中文版剛出的時候老爸就買了,看完也給我看,我當時只看了一章,這幾天才重讀。藍普頓論述中美關係以及兩國(還有第三方)政治結構的異同,極其精到。身為在台灣活過那一段時期的學生,讀起來更有親切感:原來那件事是這樣子來的。關於台灣政治的部份,作者也掌握得相當準確。更要緊的是,這本書相當明白地給了中美雙方(也包括台灣)的領導人與民眾建議:我們這十幾年來是如何認識彼此的;我們應當如何繼續發展彼此的關係。

  改天再摘錄一兩段,寫我的心得;這樣隨寫,也不嚴謹,也沒什麼意思。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過的東西 2007.4

書:

孟森,《明清史講義》,里仁,1982

  為了補強明史,和王震邦叔叔借了這本,也見識一下傳統史家孟心史先生的筆法。略讀完感覺有些不如預期的精彩,不多有創見與特別精闢的敘述,不過其一本儒學傳統做出的人物批評(高層的心態與作為會影響一代甚至好幾代的士風),仍有可觀之處。我不會向一般想讀明史的人或者學弟妹推薦此書,但如果你想瞭解老一輩傳統史家的思想,此書仍有價值。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三聯,1995

  此書是名著,它重新整理了鴉片戰爭的史實,把過去我們因為各種意識形態而加諸林則徐、琦善、奕山等人的印象好好翻了一次案。我相當佩服作者的功力與見解,此書對當代士民的歷史思想極有價值。雖然它似乎絕版了,台灣也買不到,但是網上有掃瞄版,我就是抓pdf檔看完的。研究所初試有一題「評述林則徐的生平」,我就用上了此書的觀點。

余英時,《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台北:聯經,2007

  我向來難以進入余英時的史學著作,這本書是例外。此書是余為《顧頡剛日記》作的序文,照例,寫太長就乾脆發個單行本了。全書的焦點在於「人」,這決定了它不會冷僻艱深;作者又以它一流史家的功力發掘了顧頡剛的事業心與纏綿五十年的愛情悲劇──尤其是愛情,讀來真教人心神激盪、不能自已!徐志摩算什麼?那些言情小說算什麼?通通不夠看!看,這兩段顧頡剛所記的夢話──

  「我沒有法子和你好,你也不值得和我好,我們還是永遠留著這一點悵惘之
情罷。」(1924年12月25日)

  「你感到興味嗎?」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月開始加些短評或簡介。三月讀的書太少了。這個月準備考試,可能會更少。

書:

王震邦博士論文,《陳寅恪論學的四個面向》,中正大學,2006

  王叔叔給我的,先給了電子檔,又給了紙本,極其精彩而且卓具創見的論文,對陳寅恪和近現代思想史有興趣者,留個言,我可以寄給你看。

熊昭政,《萬曆首輔張居正》(八冊),遠流,2006

  頗具好評的歷史小說,的確不錯。然而令人不能滿意的是,對於人物的複雜,以及主人公較虧損、陰暗的一面,著墨甚少。心理描寫不夠到家,因此也就不夠說服力。不過,讀此書對認識明代確有幫助。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三聯,2006

  林宏一學兄向我推薦此人的《天朝的崩潰》,我回家後在老爸的書堆中發現了這本。精闢的史學述作,講出了咸豐和整個中國思路和方向的根本錯誤,亦不流於說教。

魯濱遜著,何炳松譯,《新史學》,廣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老爸書堆中發現的。此書影響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甚多,說有開路先鋒作用;但我看本文也看不出什麼特別,大概他講的那些現在都習以為常了。讀何炳松的導讀足矣。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正在看這一套歷史小說,全八冊,剛看完第一冊,果然精彩,真正精彩,名不虛傳,茅盾文學獎因此作而增光。

  不多介紹,連結點一下,姑茍一下,各位就知道。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臧穀亡羊」是《莊子》裡面一則似淺實深的寓言,很多人都沒有讀懂它真正的意義。

  故事是這樣的:臧是家奴,穀是僮僕(這是我手上注本對這兩字的解釋,也就是說,臧與穀不是專名),兩人出去放羊,都把羊放丟了。回到主人家,主人問臧為什麼把羊丟了,臧說因為他跑去看書;問穀為什麼,穀說因為他跑去賭博。然後莊子說:兩人雖然原因不同,但在把羊丟了的這點上是一樣的。

  那麼,作者要用這寓言表達的是什麼?

  「這是結果論。」你腦子可能第一時間就會蹦出這個西洋哲學名詞,但是這個答案太武斷也太廉價了,請再想想。

  「該幹嘛的時候就幹嘛,你去做別的事情,不管好事壞事都一樣。」這也不是好答案。話是這麼說,但莊子真正要講的不是這個。

  「老闆不會管你有什麼理由,老闆只在意你事情沒做好。」有一點接近,但莊子可不是在講職業倫理。

  「那後來主人怎麼處置他們?主人對臧說了什麼?對穀又說了什麼?」如果你會想先問這些,表示你是一個比較有好奇心或者頭腦比較靈光的人;我可以回答你:莊子沒寫。

  「那原文怎麼寫的?上下文的脈絡是怎樣?」如果你這麼問,表示你知道做學問的方法;我可以告訴你:全文在《莊子.駢拇》篇,但我希望你先自己想一想──其實,在寫這篇文章前,我也沒有看過原文。

  如果你還想不出來,我們也不妨換個方式問:你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我小時候是在蔡志忠《莊子說》漫畫看到這篇的。當時我看到臧是因為讀書,我想:這是好事;穀因為賭博,我想:這是壞事。主人會不會罵穀罵得比較兇,罰得比較重?然而莊子卻說:「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就沒了。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今天讀完了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從鴉片戰爭講到一九四九。此書完成於七十年代,在當時是被禁的,因為他立場中立而敘述近實。

  一個歷史系畢業,正在準備考研究所的人,讀這種書的心理活動也很是有趣:看到一段可與以前所學印證的,我想「對,是這樣」,並且比較一下它和我已知部份的異同;看到一段以前沒學過、或者以前都沒學得那麼完整的,我就想:「我怎麼現在才看到!我早該讀過了!」

  如此想來,我實在還有一大堆「早該讀過」的東西沒看。

    *    *    *

  讀近代史最感特別的地方是,常常會有這樣的感想:「他怎麼又出現了?」或是:「他怎麼還在?」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人物,然而晚清至民國三四十年,風雲變化太外,至少可說有五六個時代,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人生在前清,民國幾十年間到處翻騰,屢起屢落,竟也沒死,晚年還在台灣掛個閒職養老,到這十幾年才慢慢死光。

  最引我注意的是閻錫山。這老西據有山西三十幾年,直到抗戰山西基本沒遭戰禍,也真有些本事。從皖系、直系、奉系到國民黨,別人再怎麼打、再怎麼爭,閻錫山始終保存實力,然而每次事件也都能看到他小巧騰挪、變化自如,有得撈就撈、沒得撈就賴的影子;弄巧成拙的次數也不少,但反正他有根據地,挫敗了,摸摸鼻子縮回太原也就是了。到最後山西被共產黨打下來,閻錫山還能飛到台灣當一下行政院長,一九六零年才死,七十七歲。

  歷史的浪頭上,除了此起彼落的成功者、失敗者,除了隨波逐流的小人物,也有一些閻錫山這種不成功也不失敗、不偉大也不平凡的,倔強而搶戲的配角。所以難怪白先勇《台北人》的年代那麼迷人:一大批曾經在風頭浪尖上翻騰過的,不論是非、功罪、離合、敵友,現都到台北退休或者等同退休了;他們聚會,會談些什麼?對比今昔,又有多少感觸?

  那個時代是過去了--但還沒走遠。以前我看《傳記文學》雜誌,總能感到一種活生生的氛圍:一大群親身經歷過的老人,或者追尋父輩記憶的第二代,討論那個人那件事到底是怎麼樣。歷史在這雜誌上真是活的。也是到那一輩人慢慢凋零,時代也改變,《傳記文學》才式微下來。然而,好故事畢竟不會過時,新一代的學者,還會重新追尋,重新發現那個大時代的風貌,回饋到如今的。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了。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讀書筆記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這本五六十年代編成的通史是依循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唯物史觀的著作,不同於當時及後來常見的教條主義、冗贅無聊,范文瀾以精深曉暢的學養與文字,示範了那一套史學的長處,短處卻幾乎都避免了。范雖接受了當時的主流思想,卻不流於偏見或武斷,而且時有創見。

  高中生就可以讀這部《中國通史簡編》了!我高三時可惜不知道它,不然一定會讀他兩遍;有很多高中課本只提及表面的事件,范文瀾把它背後的脈絡及其代表的意義都講明白了,很多地方還是我大學四年都沒讀到的。

  以下摘錄精彩、重要內容並加評述。

  第一章 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漢族統一國家成立時期──秦

  「荀子學派法家學派與孔孟正統派儒學的鬥爭,集中表現在中央集權(地主政治)與分封諸侯(領主政治)的爭論上,終於爆發了焚書坑儒的大破裂。」(p.19)

  李斯反對分封,後又駁斥淳于越並建議禁私學,范文瀾將這些事件歸納為兩個學派的鬥爭。這並非創見,引這段是要注意一下他的文辭。

  「當時三個起義首領,陳勝缺乏政治軍事經驗,雖然失敗了,號召反秦的功績是巨大的。項籍鉅鹿一戰,摧毀秦主力軍,對農民起義是一個大貢獻。但是,他代表領主殘餘勢力,要把社會倒退到秦以前的舊時代去,阻撓歷史前進的趨勢,他只能成為一蹶不振的可憐蟲。農民起義的果實自然要落到本身地主階級化但也代表部份農民利益的劉邦手中。」(p.30)

  這裡對陳勝作出了中肯的評價,對項羽則如此無情地蓋了棺:可憐蟲!好狠的評價。史家在這裡就是一派高高在上的姿態,然而,你服不服?這裡我服。對劉邦的成功,則是如此語帶保留的部份承認。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元老師曾屢次在課堂上推薦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說是相當好的一部通史,幾次逛大陸書店時都忘了留意,昨晚整理書房,居然給我找到了!

  墨綠色封面,繁體精裝,無出版資訊,想來是戒嚴時代台灣這邊的翻印本。馬上開始看了,真快樂。



  從西漢看起,昨晚看到一半,在鹽鐵、貨幣之處和《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對讀,覺得《中國通史簡編》在那些部份基本上白話詮釋了很多古史的內容,並且把《史記》《漢書》講得不夠清楚的經濟的部份說得更清楚了。

  《中國通史簡編》是大陸五六十年代的產品,范文瀾雖也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史觀來解釋歷史,但他本人原是精通傳統史學的,寫來並沒有教條主義之弊。范於1969年去世,《中國通史簡編》只寫到元代,後來中共有組織人馬把它寫完,聽張元老師說,就是狗尾續貂,完全不能看了。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黨論   歐陽修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自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併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

  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

  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

  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解讀】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解讀】

  這篇國文課有上過嘛。是誰說的,「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這句話你認同嗎?(搖頭)

  (誰說的我也不知道,現姑茍查之,可能出自南宋謝枋得的《文章軌範》。)

  對啊,我們都沒哭嘛。那個人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可能他要提倡這個價值,不然就是他自己有類似的經驗,有共鳴,所以讀到會哭,而我們沒那人生經驗啊。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遊襃禪山記    王安石

  襃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襃,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襃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襃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葢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葢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什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葢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囘深父;予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解讀】

  我們為什麼重視名家的文章?因為他地位重要,因為那文章確實好。但這兩點背後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他這個人有意思,他能做出常人做不出、想到常人想不到的,於是我們會想從他的文章,去接近這個人的思想。

  王安石是個什麼人啊?堅定但也剛愎的政治家嘛,沒錯,同時他文學極好。你有沒有聽過他幾個小故事?王安石吃飯只夾最靠近他那一盤菜,家人就常把最好吃那盤放他面前,但放別的他也不會在乎好壞。王安石洗澡,進澡堂時脫衣服,出來穿衣還是原來那套,家人就趁他進去給他換新衣服,他出來穿了也沒發覺不一樣。宋仁宗有次擺「金魚宴」請群臣,發釣竿和魚餌要大家在池裡釣魚上來給廚子料理,幾個大臣都照做了,只有王安石一個人在那邊把一盤魚餌吃完了。同時他的詩文、學問又都是不得了的,所以這是個什麼人?這是一個不管什麼時候,腦子裡都只在轉自己的東西的人。

  這次他和朋友去爬山了,我就很懷疑,他會欣賞什麼山川景色嗎?我們來看看。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李陵答蘇武書    西漢文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踰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覩,但見異類,韋韝毳幕,以禦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飢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羣,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竝為鯨鯢。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苟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常以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彊胡之域。以五千之衆,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彊踰十萬。單於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單於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衆,困於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句踐之讎,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切慕此耳。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鼂錯受戮,周、魏見辜;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並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陵先將軍,功略葢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歎者也!何謂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於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願足下勿復望陵!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聖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

    【解讀】

  你說李陵為什麼要把這篇文章寫得這麼整齊?都四個字、四個字,到要抒發時再來個長句,這麼工整,這麼漂亮?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下午三點去附中找堂妹瑞真,我們在圖書館大廳見面,她正在看《古文觀止》準備學測,我便隨機講解了一番,竟覺自己發揮得不錯。

  首先我說:現在給你多勾幾篇重要的也沒什麼用,也不一定考,不如教你普遍的看文章的方法。於是先教了一下遇生字時望文猜義、說文解字的要訣(這部份這裡不多寫),然後就隨便翻了一篇開始讀,一邊讀就一邊講。不一定是我熟悉的文章,有些只略有印象,有些以前上過,有些還是第一次讀,可講著講著,居然講出了一些我自己以前也沒看到的門道。

  一個小時,講了四五篇,分別是:〈李陵答蘇武書〉,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李密〈陳情表〉,歐陽修〈朋黨論〉。以下略記其要。

    李陵答蘇武書

  你說李陵為什麼要把這篇文章寫得這麼整齊?都四個字、四個字,到要抒發時再來個長句,這麼工整,這麼漂亮?

  提示:你想想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寫這篇的。

  (瑞真想了想,說了幾個答案,我說,都不對。悲憤?有點接近,但也不對。)

  我說他為什麼要寫得這麼整齊吧。第一,他有時間;第二,他想家。

  李陵羈留在匈奴,他想念漢朝,而他唯一能掌握的和家鄉有關的東西,就是文字。現在他有機會寫一封信了,他就要用心把這篇文章寫好、寫漂亮。你讀讀看,四字一句,抑揚頓挫,多麼美妙;他要把文章寫美妙,寫美妙了,他就能得到安慰。所以他一定是慢慢寫,每一字每一句都詳細想過,而貫注了他全部感情的。

  中文就是有這種音節之美啊,後來駢體文最講究這個,可是駢文常常給作到虛假了,而李陵這篇是真情實意的。你再想想李陵是什麼人,李陵是個武人,他不是文人,不應該會去在文學上耍一堆花樣的。你看看這篇的文辭,很簡單吧,沒什麼難字,而他又這麼追求音節,那這樣你能不能想像他下筆之時的感情呢?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已不足以囊括戲劇、影片......只好用「東西」來籠統。

  最近看了這些書:

  徐芳,《中國新詩史》,台北:秀威,2006
  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台北:時報,2006
  袁偉時,《近代中國論衡》,香港:Roundtable,2006

  網路小說:

  馬伯庸,《留學生七種武器之泡麵》──大推!

  表演藝術:

  戴君芳導演,實驗崑曲《戀戀南柯》,12月1日,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雲門舞集精華匯演:12月9日,國家戲劇院
  東海大學音樂系:史特勞斯輕歌劇《蝙蝠》,12月10日,城市舞台

  紀錄片: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dazine II》(《蘇打誌》二號)發行了。因為編排錯誤來不及改,他們決定將此書改成免費贈送並在網路上公開,現在到蘇打綠的首頁上就可以看到全部內容。是下午公布的,我很快就去看完了。

  感想:精彩!

  真真是用了心血的刊物,從平時的積累(錄音日記),到過後的感言,再到每一首歌的內幕(彷彿《離校手續》……我又想到了胡老大!),寶貴之至。

  最寶貴的無疑是專輯創作分享的部份。讀其創作緣由,和我先前的評賞比對,趣味無窮;團員的編曲、錄音相關感想,可以看出一首歌的完成有多麼不容易,又有多少不安定的靈光在作用;阿龔總要來上那麼一下子的藝術級正統音樂分析,乍看是最難讀的,卻也是最有意思的。青峰的敘述帶給我的,尚在我意想的範圍之內;阿龔的點評,卻往往能帶我到意想不到的地方。如講〈無言歌〉:

  「我最喜歡的部份是唯一的中文字句竟然有那樣的開展。在結構上可以做到相當具有戲劇、音響效果的編排,但為什麼聽了會無言?大概就是因為情緒沒有到頂點而下,而是吊在半空中不知如何是好。」

  輕描淡寫間,歌曲的要緊處全出來了。我一個文人尚且獲益匪淺,若你也有搞樂團,相信團員那些吉光片羽都是珍寶。

  《蘇打誌》之作,不但讓歌迷多了一項可以珍藏的精品,對整個華語樂壇乃至文學界,亦具豐富的藝術價值、史料價值,與深遠的先行意義。

  以前我們在《離校手續》沒完全做到的,《蘇打誌》做到了!


註:《離校手續-附中創意畢典全記錄》:2002至03年一群附中校友為七年來附
  中創意畢典的發展合作的記錄與經驗分享,含紀錄片。阿龔在裡面負責音樂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逛維基,看到黃霑的條目裡有提到他的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就想找來看;很幸運,在網上就找到了!是港大的線上論文網站。

  看完再來講感想。

  http://sunzi1.lib.hku.hk/hkuto/record/B31057330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幾天在《聯合文學》上看到了《金鎖記》改編京劇的專題,想說這篇還沒看過,就找了來看,剛剛看完。

  我承認它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也是最恐怖的。

  張愛玲不愧是那種變態大家庭出身的小姐,把曹七巧這個女人的瘋癲、恐怖寫得令人毛骨悚然。真的,只有極少數的小說,能讓我看到一半廢書而幹,而這極少數中有一大半都是張愛玲的。那個對白,太恐怖了!那才叫對白!

  結尾尤其恐怖:「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幹!

  看了張愛玲你就會覺得,幾十年來那些恐怖小說、鬼故事,都是讓人笑的;祖奶奶筆下那無限循環的互相折磨的人性,才是真正的恐怖小說。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