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旅遊筆記 (21)
- Sep 22 Wed 2010 21:44
俏皮龍
- Aug 14 Tue 2007 09:45
紐約遊記(二十二)完
七月三十一日 二 從人文中心到回台班機
最後一天了。今晚23:55的班機回台北,兩個小時前到機場就好了,白天還可以逛。去哪呢?
再去一次迷宮書城吧。想到答應幫施昀佑買的攝影集還沒買,趕快去買吧,雖然上次看到那本不錯的是在蘇活區。
迷宮書城沒有我想找的Helmut Newton的攝影專輯。看了一下其他的書,中午打電話問老哥有哪裡可以吃,老哥介紹了一家113街和Broadway交界,旁邊有個大通銀行提款機的餐廳,去那裡點漢堡。我點了一個蔬菜堡,上來,中間那塊肉是蔬菜餅,配菜仍然是很不健康的泡菜沙拉、醃黃瓜和炸薯條。這薯條油了些,還是太陽咖啡的好,不過那裡太遠了。
吃完就搭個地鐵去42街,去昨天沒去到的公共圖書館本館。美輪美奐啊,此館空間極寬敞,座位甚多,還有許多展覽區,藏書倒不至於滿坑滿谷,且多是大部頭的工具書、百科、目錄。看了一下介紹,原來這裡叫做「人文中心」,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網絡的分類中屬於research center,讓人做研究的地方,研究中心之外還有很多分支與八十五個座落紐約市各處的分館。然而走馬看花間,也沒弄清楚這個網絡是怎麼運作的。
這人文中心從1902年始建,蓋了九年才建成。如果說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它還真是一座殿堂,不親眼看到,沒法想像圖書館可以蓋到這樣。我這二十天因為是暑假期間,未能入內參觀著名學府如哥大的圖書館,是遺憾也。
逛完出來,又去46街Barnes & Noble書店買了施昀佑要的攝影集,我給他選了Helmut Newton的,而這是老哥介紹的。此公何許人也,各位不妨姑茍查之。
晚上和老哥會合,先回家放東西,出去找了一家有機餐飲,吃些麵包、湯、餅。吃到一半,老哥打電話叫計程車,約定八點來老哥公寓樓下。
老哥叫的是什麼計程車呢?「新金馬」車行,華人經營,紐約市內,任何地方,車子十分鐘內到,去任何地方都可以。八點把行李帶上,下樓便上車了。
車子是黑色的,不頂Taxi的燈,車內配備無線電與街道圖GPS。師傅(司機)是東北來的,聽他介紹,他們是自己帶著車去靠車行,一天交一百塊,車行給他們攬生意,一天大約可以跑十趟。去機場的話,從哪一區出發,就走哪一條路,都有明確的規定,不得越界。再問,像這樣的華人車行,紐約還有幾家?答曰十幾家。大部份的顧客都是華人,有些洋人知道這裡划算,服務好價錢又比美國人的便宜,也會叫。
最後一天了。今晚23:55的班機回台北,兩個小時前到機場就好了,白天還可以逛。去哪呢?
再去一次迷宮書城吧。想到答應幫施昀佑買的攝影集還沒買,趕快去買吧,雖然上次看到那本不錯的是在蘇活區。
迷宮書城沒有我想找的Helmut Newton的攝影專輯。看了一下其他的書,中午打電話問老哥有哪裡可以吃,老哥介紹了一家113街和Broadway交界,旁邊有個大通銀行提款機的餐廳,去那裡點漢堡。我點了一個蔬菜堡,上來,中間那塊肉是蔬菜餅,配菜仍然是很不健康的泡菜沙拉、醃黃瓜和炸薯條。這薯條油了些,還是太陽咖啡的好,不過那裡太遠了。
吃完就搭個地鐵去42街,去昨天沒去到的公共圖書館本館。美輪美奐啊,此館空間極寬敞,座位甚多,還有許多展覽區,藏書倒不至於滿坑滿谷,且多是大部頭的工具書、百科、目錄。看了一下介紹,原來這裡叫做「人文中心」,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網絡的分類中屬於research center,讓人做研究的地方,研究中心之外還有很多分支與八十五個座落紐約市各處的分館。然而走馬看花間,也沒弄清楚這個網絡是怎麼運作的。
這人文中心從1902年始建,蓋了九年才建成。如果說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它還真是一座殿堂,不親眼看到,沒法想像圖書館可以蓋到這樣。我這二十天因為是暑假期間,未能入內參觀著名學府如哥大的圖書館,是遺憾也。
逛完出來,又去46街Barnes & Noble書店買了施昀佑要的攝影集,我給他選了Helmut Newton的,而這是老哥介紹的。此公何許人也,各位不妨姑茍查之。
晚上和老哥會合,先回家放東西,出去找了一家有機餐飲,吃些麵包、湯、餅。吃到一半,老哥打電話叫計程車,約定八點來老哥公寓樓下。
老哥叫的是什麼計程車呢?「新金馬」車行,華人經營,紐約市內,任何地方,車子十分鐘內到,去任何地方都可以。八點把行李帶上,下樓便上車了。
車子是黑色的,不頂Taxi的燈,車內配備無線電與街道圖GPS。師傅(司機)是東北來的,聽他介紹,他們是自己帶著車去靠車行,一天交一百塊,車行給他們攬生意,一天大約可以跑十趟。去機場的話,從哪一區出發,就走哪一條路,都有明確的規定,不得越界。再問,像這樣的華人車行,紐約還有幾家?答曰十幾家。大部份的顧客都是華人,有些洋人知道這裡划算,服務好價錢又比美國人的便宜,也會叫。
- Aug 12 Sun 2007 05:54
紐約遊記(二十一)紐約公共圖書館
七月三十日 一 紐約公共圖書館
還沒去過紐約公共圖書館,就今天去吧。
昨晚吃得太好,今天中午就隨便在一家超市花四塊五買一盒加州酪梨壽司卷了事。又買一罐優酪乳,媽的,這就要三塊。東西吃完,飲料還沒喝完,先逛逛隔壁的電子商行,看看他們賣那些蘋果、iPod、耳機、音響、螢幕之類有多貴,果然很貴。二樓有一個可以免費玩的《神鬼奇航》彈珠檯,玩了兩局,真東西的機械動感確實和電腦上面的不一樣。
然後進館找到漫畫區看到五點多,館內裝潢普通,空調也普通,確實挺公共的。但出來一轉頭我才發現,我進的不是本館,只是許多個分館之一;本館是一幢磅薄大氣的羅馬式大理石宮殿。進去轉了一下,想想還要和老哥吃飯,決定明天再逛。
老哥終於「招式用老」,快找不到不重複的好餐館了,不過走來走去,畢竟還是找到了一家日本料理「伊勢」,點了簡單的可樂餅,茶泡飯之類。也不太便宜。想想到紐約二十天,東西方餐館去的次數好像差不多,但只有一次是中餐館。恨鐵不成鋼啊,什麼時候海外的中餐廳可以趕上日本人?
晚上洗衣服並打包行李。前幾天從Amazon訂的書已都到了,加上幾本老哥讓我帶回去的書、衣服、幫人家帶的維他命,差不多裝滿。
- Aug 10 Fri 2007 10:36
紐約遊記(二十)最貴的一餐
七月二十九日 日 最貴的一餐
「Ouest」,五-艾-死-特,此行最貴的一餐。老爸叫老哥帶我去Peter Luger牛排館,說沒去過那裡就不算去過紐約;老哥說Peter Luger太貴又太肥(量多)又訂不到,不去。於是,白天在家看書寫日記,晚上,我們再加上謝祐祥去了法國館Ouest。
帶了照相機,這一餐我們遵守了開動前先拍照的習慣,「這樣你回去把照片給老爸看就能證明我沒有虧待你了。」
長條麵包與不知名的沾醬,疑是鮪魚混合某種油和調味料,口感酸得剛剛好,雖然我覺得這種麵包還是該配奶油或橄欖油。
前菜─燻魚。
前菜──燻鴨肉,中間那一團油炸物竟是煎蛋,上面蓋一張起司。
我的主菜:五分熟牛排配生菜、蕃茄、blue cheese。這種起司味道很重,一般華人吃不慣,我也吃不慣,不過那蕃茄煮得真好,它好像只取用了外邊那一圈,中間籽和汁的部份都剔掉了。
老哥的主菜:烤肋排。
謝祐祥的主菜:烤雞。
甜點:薑汁冰淇淋櫻桃聖代,不會太甜,剛剛好;冰淇淋用上了薑汁口感特佳,怎麼國內沒人想到?
- Aug 08 Wed 2007 05:36
紐約遊記(十九)辛普森家庭與牛角燒烤
下這種標題,好像兩者有什麼關連似的,但唯一的關聯就是我在同一天先看了辛普森然後去吃牛角。
七月二十八日 六 辛普森、牛角
中午到法拉盛和小舅舅、Alison、Erica吃飯,在一家義大利餐廳吃披薩。飯後一起去看電影,什麼片呢?Erica要看的《辛普森家庭》電影版。買了票後,先到附近的社區圖書館逛了半小時,其中有一排書架是中文書,無甚講究,也就是有什麼擺什麼;漫畫區台版、港版、陸版的都有。兩個表妹最近在看《老夫子》,這種沒什麼字的漫畫比較好讀吧。但要我推薦的話,還是Coco、朱德庸、蔡志忠比較有意思;尤其Coco八十年代在美洲《中國時報》畫的《二馬》──紐約「老馬餐廳」一群華僑的系列四格──真是傑作,雖然內容比較成人,但我八歲看著也很有趣。只可惜現在好像絕版了。Coco出過很多單行本,現在都很難找,我認為實在應該好好重出一下。
好了,現在講《辛普森家庭》:
散場以後,老哥對Erica說:「You've wasted our life. You'll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我有點難以理解,這卡通播了十八年,怎麼現在拍個電影版,拍得如此之爛?除了片頭的抓抓貓癢癢鼠,都是老梗笑料和弱智劇情。美國的大眾文化真是越來越沒救了。不過,觀眾大概也本就只是來看他們耍笨和惡搞名人的,所以也就沒什麼好講的了。於是我說:It's OK, 反正另外一部片可能還更爛。
回到家是五點多。
到紐約以來,每外食都在不同餐廳,這一晚老哥訂了日式無煙燒烤「牛角」,九點才有位子,於是在家休息到八點多過去。
這家生意好得不像話。我們去時是滿座,離開時仍然滿座,聽說這家每天都是這樣。的確,它有一套。
烤爐不油煙,為什麼?因為有個隱藏的風扇把油煙吸下去。在台北,幾乎每家燒烤店都是煙霧瀰漫,空氣燈光都不好,令人望之卻步,這裡就不會這樣。
- Aug 05 Sun 2007 13:09
紐約遊記(十八)聯合國與爵士樂
七月二十七日 五 聯合國、北野
下午去聯合國參觀,經過安檢之後,進大樓就看到一個韓國傳統文化的展覽,韓國人這幾年發起來就到處宣揚他們的文化,拿那三兩下子到處去矇老外,看著真是不順眼,但誰教我們不會搞?誰教我們搞不過他們?想想聯合國現在的秘書長潘基文也是南韓人,聯合國大樓會有這展覽就更合理了。
除了展些衣裳、漆器之外,他們有展出號稱是世界上現存最早(1377)的金屬活字印刷的書籍,叫《直指》,全名是《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而透過傳單與介紹的馬虎眼,他們就把金屬活字技術說成好像是自己發明的了,這本《直指》就好像是第一本金屬活字印刷書了,上世紀出土的《直指》活字也運作成世界文化遺產了。一看就知道是鬼扯,這怎麼可能不是宋朝先發明的?只可惜我對科技史認識不細,相關資料還得回去再查。
回來一姑茍,馬上找到中國金屬活字印刷術的相關文章,不過,如果我看到這些就拿來當反證的話,那也就落到和韓國人一個層次了。說實在話,計較這些有什麼意義?這技術我們比較早發明,你就爽了嗎?有什麼實利?如果是科技領域,涉及專利權,這問題我們要和他幹到底,可這是文化領域。文化領域的東西,最後還是要看那些東西本身能帶給人什麼,還有我們能從他得到什麼。
《直指》的經文沒有特別高妙,印出來那字體也沒多好看,遠不及今年初故宮大觀展展出的宋版圖書。韓國人現在就是一昧在爭這些虛名來自爽,問題是那些外行的鬼佬可能真被唬過去了,然後那些老外就成了韓國文化商品的消費者。
然而冷靜下來想想,這也沒什麼好不平的,反正這些文物本身也沒多大吸引力,外國人看過去大概不久也就要忘了。韓國人這樣搞只會越陷越深,因為,就算他爭到再多什麼專利什麼世界遺產,你進到大都會博物館去看看中國文物再看朝鮮文物,你沒辦法的,就是根本沒得比。故宮大觀展,把幾件高麗青瓷放在汝窯青瓷旁邊,唉,那天淵之別,一看就比出來了。歷史就是這樣,你再怎麼想篡改也沒用,倒不如從今天開始慢慢積累,或許過個幾十年還能弄出一些可觀的東西。也或許韓國現在就有其實很不錯的東西了,只是也和我們一樣,沉潛著或被打壓著,而在外面跳來跳去的都是一些亂響的半瓶水乃至空瓶子。
而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要怎麼和他們打。文化底蘊我們是不可能輸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傳承到、我們會不會用、我們會不會組織起來搞。這就是飄在我們這一代人面前的使命與機會了吧,就看有誰能把它抓起來了。
花了八塊五學生票價參加英文導覽,參觀安理會、社經會(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和大會堂幾個地方,以及相關的一些繪畫、雕塑、照片、擺設之類。導覽女士的西班牙口音頗重,但還都能懂。這些基本上沒多大看頭,也就那幾間會場和各國送的禮物,不過也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
幾個會場的座椅都很舊了,有可能一直沒換過,該說它儉樸還是因為沒得奢華而不得不儉樸呢?可見聯合國的確是一個道義的機構。
- Aug 02 Thu 2007 11:08
紐約遊記(十七)中國金融發展講座
七月二十六日 四 中國金融發展講座
晚上跟老哥去參加一場中國金融形勢講座,演講者是中國人民銀行駐美洲的代表,地點在60街附近一大學建築內的教室。一進會場,嘩,全部都是老中,像老哥那樣二三十來歲在金融界混的,不過這裡面好像只有老哥是台灣來的。我不算,我在這種場合也就一跟班。
我對金融的認識很稀鬆,然而要瞭解西方世界要搞近現代史,非懂這個不可,再者現在也到該有些投資理財觀念的年齡了,所以老哥問我要不要來聽,我也就跟來了。
到前面坐下,老哥開始和高姐交談,高姐在東京、倫敦都工作過,現在在不是全球最大也是數二數三的礦業公司任職,老哥說高姐教了他很多礦業方面的知識。他們講話的時候,我聽著好像都滿有意思,可聽過以後一句都記不得,這就是缺乏背景知識。
講座七點開始,演講者未知是金先生還是荊先生,講題就是中國從金融風暴以來十年的政策發展。幾十分鐘講完,聽眾問問題再幾十分鐘,然後結束,大家會後交流再幾十分鐘。我撐著盡量不睡著,成功了一半:只在中間陷入了十幾分鐘的昏沉狀態。
內容方面,只有一個比喻印象較深,是說,中國的金融改革,就像一輛故障的汽車,要修,但不能停下來修,於是就一邊跑一邊修,而修到現在,成果居然還不錯。之後在提問時間,一位先生回應說:「我覺得把這輛車想成有好多個發動機同時在運作,輪流停輪流修,比較貼切。」主講者贊同,又說:「也可以把它理解成變形金剛式的修法。」眾笑。金融改革如變形金剛,的確挺有意思。
散場後和老哥走回家,談了許多經濟金融與歷史時事的話題。回家後和老哥一起看YouTube。
- Aug 02 Thu 2007 11:07
紐約遊記(十六)再逛書店
七月二十五日 三 又是書店
想去的地方逛得差不多了,就又去Barnes & Noble書店混了一天。不爭氣,只看了漫畫,不過這裡的漫畫也未必容易,有些漫畫的文字密度和普通的書也差不了多少,而我就挑這種看。比較輕鬆的也看:《Legend of Drizzt》,就是國內翻譯過的奇幻小說《黑暗精靈》漫畫版,算是忠於原著。
看了幾本如《Understand Comic》、《Reinventing Comic》這種用漫畫來解說漫畫、觀察漫畫的漫畫,又看了一本自傳體的《Stop Forgetting to Remember》,這本漫畫驚人地誠實,把少年時的種種荒唐(藥、性、搖滾)到成年、成家後種種掙扎(漫畫事業、友情、妻女)都講了出來,而讀者也就一頁頁地從六十年代跟著走到了現在。我不太能夠理解這種坦率,這即使是把主角樣子換一換變成別人的故事畫出來都需要相當的勇氣,怎麼這位作者完全不在乎,一點防護層都不設?但這也就讓它成了一本看過以後很難忘記的作品。
今晚老哥有事,我就自己在外面找東西吃。隨便坐地鐵到了93街,出來晃晃,看到一家有「ZAGAT RATED」(某美食評鑑」的泰國菜,感覺也不錯,就進去點了一盤炒牛肉米粉,居然不錯,酸甜的味道,配豆芽、碎花生,再滴點檸檬。價錢也不貴,就十元左右,說明這美食評鑑是可信的。
想去的地方逛得差不多了,就又去Barnes & Noble書店混了一天。不爭氣,只看了漫畫,不過這裡的漫畫也未必容易,有些漫畫的文字密度和普通的書也差不了多少,而我就挑這種看。比較輕鬆的也看:《Legend of Drizzt》,就是國內翻譯過的奇幻小說《黑暗精靈》漫畫版,算是忠於原著。
看了幾本如《Understand Comic》、《Reinventing Comic》這種用漫畫來解說漫畫、觀察漫畫的漫畫,又看了一本自傳體的《Stop Forgetting to Remember》,這本漫畫驚人地誠實,把少年時的種種荒唐(藥、性、搖滾)到成年、成家後種種掙扎(漫畫事業、友情、妻女)都講了出來,而讀者也就一頁頁地從六十年代跟著走到了現在。我不太能夠理解這種坦率,這即使是把主角樣子換一換變成別人的故事畫出來都需要相當的勇氣,怎麼這位作者完全不在乎,一點防護層都不設?但這也就讓它成了一本看過以後很難忘記的作品。
今晚老哥有事,我就自己在外面找東西吃。隨便坐地鐵到了93街,出來晃晃,看到一家有「ZAGAT RATED」(某美食評鑑」的泰國菜,感覺也不錯,就進去點了一盤炒牛肉米粉,居然不錯,酸甜的味道,配豆芽、碎花生,再滴點檸檬。價錢也不貴,就十元左右,說明這美食評鑑是可信的。
- Jul 30 Mon 2007 10:46
紐約遊記(十五)再訪大都會
七月二十四日 二 再訪大都會
十點多出門,先去吃個早午餐,再訪大都會。今天把上次沒看的看完了,但也可能還是有沒看到的東西。照了兩百張相,照到記憶卡都滿了。選幾張放在這邊。先看這件定窯白瓷──
太美了,世上沒有任何白瓷比得上定窯,沒有。
中國館這件新石器時代的陶碗令我驚豔,這些線條真是神筆,你乍看覺得樸拙,細看卻覺得它每一筆每一劃、每條線每一圈一點一彎都有非如此不可的講究,無法理解,越琢磨越琢磨不透。這個陶碗超過我曾見的任何抽象藝術,或許,它達到的,就是那些現代藝術家竭盡所能想要追索、還原而不可及的吧。
非洲館,我照了很多神情有趣的面具,這一具並不特殊,但他有一點特別:像小布希!我把旁邊的白人叫來講了這點發現,皆笑。
我喜歡早期(公元前五、六世記)希臘陶器這種黑色和橘色。
我衣服上的XD人戴上了羅馬時代的金項鍊。
希臘羅馬館,三個無頭宜靜,這是大理石雕中一等一的傑作。
歐洲繪畫區,有很多人帶了紙筆或全套畫具來臨摹,這張是我拍起來感覺最好的。
這是一尊唐代的佛陀,注意他微微俯視眾生的神情,這種蘊含了整個宇宙的慈悲,不知道以前的工匠是怎麼揣摩出來的。
- Jul 30 Mon 2007 05:38
紐約遊記(十三、十四)法拉盛
七月二十二日 日 法拉盛
今天中午跟老哥到法拉盛(Flushing)去與小舅舅和他兩個女兒Alison、Erica在一家港式飲茶聚餐。老哥幾年前來哥大讀書的時候就和兩個小女孩混熟了,還把《快活林》(Happy Tree Friends)給她們看,她們超喜歡。我是第一次見到她們,想想也不知道有什麼好講,便說:it's me who discovered Happy Tree Friends. 她們笑了一下。
這是一家典型的港式餐廳,侍者會推個點心小車穿梭各桌問要不要烤乳豬、要不要腸粉。料理品質雖不算頂級,但也不差,這就不錯了。餐廳裡都是老中,沒幾個老外,單看照片你很難認出這是紐約的餐廳──但或許可以認出這是「海外」的,原因為何?我覺得海外中餐館的裝潢都有一種說不上來的old-fashion。
Alison今年六年級,之前在中文、英文的作文比賽都拿過第一,不過她們的中文每週只上兩節課,讀物也不像我們小時候能接觸到的那麼多,平常講話也都是講英語。老哥還能和她扯些流行話題(例如:你居然喜歡那個牌子?他們都是white racist!之類),我就找不到什麼話說了,只好繼續和小舅舅扯近現代史與時事、人物。本來我應該可以拿一本《小叮噹X》給她們的,但既然沒帶,也只好算了。
飯後到旁邊一家麵包店,小舅舅有十元的禮券可花,我看了標價大吃一驚:真便宜,和台北的平價麵包店差不多。然而他們產品的賣相,也很平庸。該慶幸這裡也有那麼實在的店呢,還是惋惜華人不會像日本人歐洲人那樣走高檔路線?總之,十元買了一大袋回去,回去後一嚐,居然還滿好吃的。
和小舅舅他們道別後,我們自己搭地鐵回家。也觀察了一下法拉盛的街景,這裡比唐人街整潔了許多,反映了住民較高的社經地位。這裡也比唐人街多元一些,各種族的人都可以看到,不像唐人街絕大多數是華人。
下午看書──《哈利波特》第七集,昨天開始看,晚上看完了。之後看了老哥收藏的DVD:庫伯力克大導的《萬夫莫敵》(Spartacus),真經典鉅作也。
七月二十三日 一 家
今天在家看書、上網、寫東西。
- Jul 30 Mon 2007 04:39
紐約遊記(十二)迷宮書城
七月二十一日 六 蘇活區,Labyrinth書店
假日,我說想去蘇活(Soho)區看看,老哥就帶我去了。
都說蘇活區是藝術氣息比較濃厚,步調比較悠閒的地方,我是感覺到了,但感覺還不深。逛了一家賣攝影集和藝術圖書的店,確有許多精彩的大書,像是以十年為單位介紹美國電影、廣告方方面面的系列,又或是某個大導演、大攝影家的專書。這種東西當然是很貴的,又重,也不是我專業興趣所在,就沒有買。
午飯在當地一家法國餐館,我們還坐在戶外的座位。這一餐忘了照相。
飯後再搭地鐵,老哥帶我去「紐約最好的書店」:哥大附近的「迷宮書城」Labyrinth。這家書店賣各種專業學術書籍,水準極高,也承攬代購教科書業務。在地下一樓,我在中國史區瀏覽了一會,史景遷的著作最多,成一系列,其他作者我大都不認識,說明我的專業素養還不高。
不過,閱讀英文的中國文史著作實在有一點很痛苦,就是音譯人名地名的部份。中文名字一轉成英文,四聲音調沒有了,就要猜個老半天;好一點的書,後面附錄會有譯名對照,但總不能每次都翻過去對吧。或者就要手動,第一次對照完就拿筆在英文名旁邊註上中文,這樣的話,能不能給我一個電子檔,然後一道「取代」指令解決掉?那也要有電子檔才行。
中文譯名還好,更痛苦的是日文譯名,如果不是看熟了或是知道一點日語,英文拼音和漢字實在很難對得起來。這就是西方人搞漢學的最大障礙──就算你把「誰是誰」的問題解決了,漢字能給我們的直觀的感覺,是譯音永遠表現不了的。
走完一圈以後,我開始找有沒有漫畫。結果:有,而且都是相當有內涵的精品。
例如:畫波斯尼亞戰爭的報導文學式漫畫、二戰時猶太人在納粹治下的家族回憶漫畫(《Maus》,我買了,還沒看)、得過美國、歐洲什麼什麼獎的漫畫、手塚治虫的《佛陀》英文版、台灣也有出的《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其中最令我驚喜的,是一本《Megillat Esther》,把《舊約聖經.以斯帖書》的故事忠實按照經文畫了出來(還都有把原本的希伯來文畫進去),畫風極為特異,而完全把《聖經》的感覺營造了出來,大家連進這個網站去看看就知道。
這本,還有幾本有意思的,我都記了書名,回去後上Amazon訂購,如今已拿到了。我對歐美漫畫的敘事手法很感興趣,他們擅長短篇與文字運用,正合我的路線。小時候看CoCo漫畫《二馬》等系列很喜歡,CoCo就是學美國的。當今世上,長篇劇情漫畫是日本人的天下,沒有人畫得過已有完整工業體系的他們,而歐美漫畫除了那些幾十年的超人漫畫、報紙上每天一則的加菲貓呆伯特之外,還有許多一本兩本的中短篇,在藝術性與文學性上始終迭有創新;我們要畫,可以多向歐美取經。
- Jul 30 Mon 2007 00:59
紐約遊記(十、十一)自然歷史博物館
七月十九日 四
今天在家看書、寫東西,晚上才出去吃飯。
昨晚夢到小時候在BBS上玩的一款遊戲《Yankee Trader》,台灣當時譯作《北美貿易王》,事實上翻得不對。這是一款文字界面的星際貿易戰爭遊戲,簡而言之就是開船到處買賣,建立星球作基地,打來打去,打別人也打異形。起來後很是懷念,就上網找它的資訊,也看看會不會有新版,結果YT只到1994年的3.6版,和我以前玩到的一樣;倒是它的原型《星際貿易戰Trade War 2002》現在還存在,而且還能用telnet連上伺服器玩(大家可以連telnet://72.184.206.154)。這一款我也玩過,以前一直不得要領,今天就碰了一下,再看看相關的文件,嘩,原來他們是這樣玩的,每個人都在用輔助程式(也就是外掛),怎麼玩也都是有公式的了,而線上人數也沒幾人(現在還記得這種撥接BBS時代遊戲的人有多少?)便覺得沒什麼意思了。
還是《北美貿易王》比較好玩。為什麼它沒有繼續出網路版?哎,罷了,反正我現在也不該再玩那些了。
七月二十日 五 自然歷史博物館,大將燒烤
午飯後去逛自然歷史博物館,失策──應該早上就去的,這也是一個下午看不完的博物館。貼幾張圖:
木衛一Io。這一區展了很多太陽系各星球與衛星的照片。
微笑的猿人骷髏。人類起源區,出於長久以來的個人喜好,我拍了很多這種骨頭,畫畫會用到的。
中國大陸(大概是湖南)挖出來的輝銻礦,以下抄自某網站:「輝銻礦晶體多作扁平細長柱狀,鋼灰色,有明顯條紋.放射狀排列時造形相當優 美.性脆。硬度 2-2.5。比重4.52-4.62。蠟燭加熱可熔化。為提煉銻的最重要的礦物原料。常與黃鐵礦、雌黃、雄黃、辰砂、方解石、石英等共生於低溫熱液礦床。中國是著名的產銻國家,儲量居世界第一,尤以湖南新化錫礦山的銻礦儲量大品質佳。最大和漂亮的晶體卻產於日本四國島(SHIKOKU ISLAND)其晶體可及60CM長,5CM寬.令人難以想像!」
寶石展,最上面那塊是全世界最大的星彩藍寶石(star sapphire)。這一區展出了許多礦物、原石和打磨過的寶石、飾品,看起來都是相當名貴的了。真是漂亮,我不算是很愛好寶物的人,都想要擁有一些了。賺錢吧,賺錢吧,然後可以買些自己喜歡的寶石。我目前比較喜歡紫水晶。
- Jul 29 Sun 2007 21:51
紐約遊記(九)聚餐與聊天
七月十八日 三 聚餐
忘了這日白天在幹嘛了,好像是去逛書店吧?
老媽有個大學同學,這裡稱他童叔叔吧,他和他太太現在紐約,聽說我來了,就邀我們一起吃飯。
於是,六點左右和老哥在他公司樓下會合,走去Lexington大道搭地鐵;到了Lexington avenue,隔幾條街看到遠處大冒白煙,好像什麼東西燒起來了,路上也許多人拿起手機、相機來拍。到地鐵站上車,等了許久仍未開車,然後廣播說這邊交通暫停,只好出去,搭個計程車。
在車上打聽了一下,似乎是transformer(變壓器,不是變形金剛)爆炸,well, whatever they say,反正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是不是恐怖攻擊,官方也一定會穩住大家,人沒事就好,有事再作他論。不可避免地塞了一會車,到了童叔叔的妹妹與妹夫家。
童叔叔的妹夫是個伊朗人,姓Saber,以前也在金融業。Saber給老哥和我調了杯馬汀尼,喝起來有檸檬味和甜味,很清爽,但後勁頗強,一會後便覺得頭輕輕的。在人家客廳聊天聊到七點,一起走去一家日本料理(又忘了記店名和地址)聚餐。
老哥在「點菜學」上有得到老爸真傳,他點菜,就算是沒去過的餐廳,也多半不會點錯,因為吃得多,憑感覺與菜單的描述,已經可以在腦中先行組合,想像味道。於是點了燒雞、豆腐、壽司、茶泡飯,大家吃得很好也很飽,再一路走回去。
我們問Saber一般伊朗人對美國的態度是什麼,他說「Push back」。美國要用他們的商業和文化浸透全球,只有中東這一塊打不進去,因為伊朗人有六千年的歷史傳統,保護自己文化的意識特別堅強。Saber太太,也就是童叔叔的妹妹,也給我看了一篇王蒙訪問伊朗後寫的〈伊朗印象〉(《明報月刊》2007年3月號),說,先前都不知道伊朗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度,看過這篇文章之後,對伊朗有些改觀,會想去看看了。我讀了這篇〈伊朗印象〉,確實有點意思。
今天和Saber先生的對話算是到這邊以來第一次用英語進行較長時間的對談,而我還未能流利地表達,聽也頂多聽個八成,老哥則早已能出口成章了。以前就知道外語和表達能力重要,但是真正經歷過這樣的場合,才會有深切的體會;今天這也只是一次,爾後又回到中文世界,大概就又是惰性復發的時候了。
- Jul 26 Thu 2007 23:32
紐約遊記(八)古根漢博物館
七月十七日 二 古根漢博物館,中央公園
去古根漢。它最近在裝修外部,營運則照常。關於古根漢的歷史背景大家自己去姑茍,我這裡就不寫了。
古根漢博物館專收現代藝術作品,但取徑和MOMA有所不同,在「展場與展品合一」上面,古根漢做得更徹底。進入館內,從大廳中庭看上去,這就是座螺絲般的建築,走廊即是階梯,一圈圈地上去,展品或在牆上或另有展覽室,一共七層。目前的主題是「The Shapes of Space」,館內一樓以上禁止攝影,所以沒照幾張相。票價:全票18,學生15,附語音導覽。
寫這篇遊記時已過了快十天,而現在腦中還有印象的,也就是幾幅比較好看、好懂的名畫。最喜歡的是一張義大利畫家Gaetano Previati(1852-1920)的《Dance of the Hours》,象徵主義的名作,以前沒看過,真是fabulous。
此外當然還有許多新穎詭異的東西,例如一間起居室(當然,其裝潢擺設是常人想像不到的)、一座鋼鐵小屋之類,我想,這些除了表現概念之外,也就是體現作者在「空間學」上的心得,這方面就要內行人看門道了。
語音導覽和文字說明都做得不錯,頗能點出作品的關鍵,如二樓有一件「彩色地板」,就是舞廳一樣,一格格會隨著電子舞曲的播放而變色的地板,旁邊還放個音響播舞曲。聽起來很尋常,但或許就是從他創始的。而這作品的重點是什麼呢?──他本身不帶意義,而只是用「光」來烘托「聲」,讓舞者和觀眾能更high,於是作品的意義便歸到了觀眾與使用者的快樂,換言之,它就是一種很純粹的催化劑。
古根漢和MOMA的不同,我覺得,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品許多具有一種「外爍」的銳氣,作品裡常常有相當大的野心,要用它的觀念和形式來向你挑釁;古根漢的展品則比較「內斂」,是放在那邊等你來發掘,然而你一看也就能感到它不簡單。不過,兩者同樣不易領會。
二樓有一間閱讀室,放了許多藝術書籍(就是那種一本幾十上百美元的大書)、目錄與歷來展品相關特典。十一點多剛去的時候剛吃過飯,在那邊翻翻書就睡了一下;到全部瀏覽完也才兩三點,就再去翻了一會書。覺得有點冷了,就離開了。
展品最少的館票價卻最貴,人潮也不如大都會、MOMA那麼多便是。前幾年台中在吵要不要請古根漢來,如今來過紐約古根漢,我認為台中不蓋是正確的。第一市場不夠大,第二它本就不是走大眾路線,而臺灣具有相當美術興趣的人想也不會多到能支持它,文化傳統又完全不一樣。如果你寄望古根漢之來可以提昇國民的美學素養,我會覺得這是捨近求遠的妄想;要提昇國民美學素養,除了無法期待的學校,就只有你──就是「你」──大家各憑本事、各顯神通先去自學,然後去紮根、去傳教、去開拓市場。
外來的東西是可以給我們刺激,但也要我們能夠被刺激,而且刺激後能有所反應才行。
- Jul 25 Wed 2007 22:55
紐約遊記(七)世貿中心遺址
七月十六日 一 世貿中心遺址,三一教堂,聯邦紀念館,華爾街,唐人街
今天一人行動。十點出門,買根熱狗吃吃,熱狗普通,麵包也普通。搭地鐵往南,第一個要去的地方:世貿中心遺址。
「Ground Zero」,爆炸點,這聽說是華盛頓郵報發明的名詞,意思是那個地方炸過以後,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叫zero。搭到附近的站下車走路過去,在附近的教堂看了一些他們在九一一以後的記錄,如組織救助、追思等等,然後到了遺址。
2001年9月11日被炸掉的地方,現在全部圍起來了,正在大興土木,幾年後便是一座更先進更宏偉的大樓了,美國人一定會把它蓋到更宏偉更高科技。一座柱子展示著未來「自由之塔」Freedom Tower在此完工後的模擬圖;工地圍欄正面,兩巨幅「The Heroes of September 2001」,印著幾千個姓名。許多人拿著照相機往透過圍欄往工地裡照相,我也照了幾張。
此時回想一下,美國人紀念九一一的觀點與姿態,我發現他們沒有宣揚仇恨,而是淡化;對悲情的渲染,則不去講當時有多悲慘壯烈,而著重在救難者的勇敢、各州人民的熱心捐助與聲援。歷史將被記取,然後繼續前進,此地將立起一座新的高樓,叫「自由之塔」。不愧是有兩百多年民主經驗與近百年好萊塢傳統的國家,這才叫宣導,這才叫操作。不講任何容易引起爭議挑起傷痛的話,也不要求你愛國,只是展現人道,並且用重建來表達「美國會繼續走下去」的堅強意志,就這樣自然把你吸到他那一邊;即使你不認同美國和小布希政府那些作為,對紐約世貿遺址附近這些文物,你也不能說他有什麼不是。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他們確實有愛國行動,文字上的愛國主義,自然也就不必多說了──所謂不多說就是一句也不說,這裡要重建就重建,那裡要打就打。美國並非只有一種意識型態的整體,批評者因而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兩黨、三權、政府人民都不是也都是美國,美國因而存續著一個超然於權力更迭之上的「道」,那是所有個人與團體意志的總向量,不會因為一時的混亂或兩三屆的混帳政府就顛覆。這個「道統」是什麼呢?或許就是一種可以「日新又新」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吧。雖然它近年的發展愈來愈讓人憂心或反感,但我不能不承認這個「道」存在,而且力量強大。
以上只是我的觀感,尚未論證,目前我也懶得論證。只是,以前讀書看影片覺得美國各族群、階層、黨派分歧很嚴重,現在親自來了,才看到他們的凝聚力仍然強過分歧──遠遠強過中國,便讓人很是感慨,為我們仍然嚴重分裂、斷裂的政治、文化、經濟、生態難過。
下一站華爾街,在不遠處,走路過去,途中在公園旁邊一家店買了三明治吃,很難吃,就到公園裡另外買了個路邊攤的麵包夾肉串,也好不到哪裡去,於是就坐在長椅上把麵包和發酸的生菜一點點撕了餵鳥。美國的鳥不怕人,到處都是鴿子麻雀,你要到半公尺左右的距離他們才會躲開。
到華爾街路上,看到了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與華盛頓就職地的聯邦紀念館(Federal Memorial Hall),都進去走了一遭。
華爾街並不長,街上並不如想像中到處都是匆忙人群,而是有不少套桌椅;各大樓的一樓也很多餐廳、咖啡店、甜甜圈店,很合理,大家需要吃飯和社交。最主要的紐約證交所不開放閒雜人等參觀,於是我只照了照外觀。
- Jul 24 Tue 2007 09:30
紐約遊記(六)現代藝術博物館
七月十五日 日 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老哥有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s, MOMA)的會員卡,帶我去,他免費,再給我買Member guest門票,只要五塊。就國內的標準,也不便宜,然而人家館內人潮川流不息,有著市場基礎就是好啊。
初入寶地,看到那麼多男女老少,我有一個疑惑:他們美學基礎真的那麼強嗎?難道他們每個觀眾都懂得欣賞甚至能講上幾段嗎?有多少人只是看熱鬧,多少人是附庸風雅,多少人是看門道的?現代藝術畢竟不像古典藝術那樣容易觀賞啊。
這個問題我沒有問出來,也就沒得到解答,或許各位能夠為我解釋一下。
據我所見所聞,現代藝術多是在探索空間、形式、感官、思想的各種可能,所以它在目的上,就和古典藝術、實用工藝有根本的不同;它所針對的,也未必是常態的五感。我是到了大學時,才慢慢參透這一點;參透了這一點,對現代藝術才好稍稍談得上欣賞,但若真正要去搞懂作者在想什麼、表達的是什麼,我到現在還不知道。
憑我外行的眼光,我只能看出,MOMA的展場和展品是一體的──有經過細心縝密的規畫,什麼放哪裡、怎麼放,為什麼,都有它的理由。這空間規畫,這建築學,用中國的話來講,這風水,都是出自高人手筆的;儘管你外行你不懂,但你身在其中,在作品前面時,你就是能感到一些玄妙,而不會覺得它只是故弄玄虛。
比較易懂的作品也有,就是一些梵谷、畢卡索的名畫。我看到了梵谷的《星空》,真是神絕──好的藝術,都要看細節的,越看越覺得好。看梵谷的畫,要看那畫布上每一道筆刷的行進,那筆觸給我的感覺是「漩渦」(伊藤潤二的恐怖漫畫一定有參考過梵谷)──在《向日葵》等畫裡面,那漩渦是很痛苦的,但《星空》的漩渦卻很溫柔,非常溫柔,像是女神的懷抱,像太極圖。
另外一件特別要提的是這件表現現代都市人際關係的雕塑,以前在歷史課本上讀到就很喜歡,大二時受它啟發寫了〈立法院〉那首詩(「當年有人在這裡給自由播了種/結果桌上長出了三百支麥克風」),這回終於看到原件,就照下來了,可還是沒記下作者和作品名稱,真糟糕。識者指點一下吧。
當然,還看了許許多多著名而我不認識的近現代藝術家乃至大師的作品,和以前在台北美術館、台中美術館的印象相比,就覺得奇怪:這個我不懂,那個我也不懂,但為什麼我就覺得紐約這邊的比較有深度、有魄力、有思想情感,而我們這邊那些都只是玩弄概念打迷糊仗的貨色?難道是成見使然嗎?但現在的我,至少算是看過許多公認的真正第一流藝術品的了,我至少可以憑感覺和比較,來辨認什麼是真東西、什麼是隨意亂搞的產物。
要解釋也不難:會收在MOMA的,至少都是時間淘選過的,而且每一件可觀的作品背後,都有不簡單的脈絡,我就算不懂,也能隱然感到,因為那氣韻就蘊含在作品裡。不過即使如此,還是只有極少數的作品能像古典藝術讓我喜愛,原因可能是細節吧。古典藝術,那些繪畫雕塑,工藝都極細緻,一個人要投注多少心力在上面才能完成,是很難想像的;現代藝術呢,概念先行,迴避了細節的苛求,這是一種解放,但也成了一種失落。
- Jul 24 Tue 2007 08:39
紐約遊記(五)雍容哥大
七月十四日 六 哥倫比亞大學,太陽咖啡Cafe de soleil
上午老哥帶我去逛他待了三年的哥倫比亞大學,像導遊一樣介紹了各處,我也像遊客一樣到處照了很多相,回來後也不大記得哪裡是哪裡,不過大概的文化印象還是有記住的。
轉完一圈,老哥問我有什麼感覺,我想了一下,說:「雍容──或者說,從容」。哥大校區不大,不比台大校總區大,然而建築的美感、氣派及其風格的統一,就自然給了人一種「厚積薄發」的感覺,曖曖內含光,一磚一瓦都透著靈氣與貴氣,這恐怕就不是兩岸三地任何一間大學能比的了──而這等校園,歐美還有很多。人家繼承了羅馬到文藝復興到近代的建築風格,學術積累也深,發展環境也一直很不錯──經濟好,政治也沒什麼干擾,這條件就不是百餘年來的中國可比的。如果我們也能有這樣的政治經濟條件,再有一批格局宏大又懂實幹的學者來辦學,快的話或許幾十年,也能成就一些最難成就的「精神」,然後開花結果吧。
但抱怨祖宗和別人祖宗也沒什麼用。雖然這些不是自己民族的,總也還是人類的;我現在能夠享受到哪怕只是一小部份,這便值得慶幸。
逛完是午飯時間了,老哥問我要在附近隨便吃還是走一段路去好吃的,我說:「當然是好吃的。」於是走了頗長一段路,到了一家法國館「太陽咖啡」,Cafe de soleil。
老媽有一個習慣:每當宴會、聚餐或到新餐館,上菜時一定先照相再吃。這次我來紐約,想學習一下,結果菜上來就開始吃了,吃到一半才記起來。於是只拍了這些。
蛋、火腿下面是麵餅,配上一些蔬菜,照這張前已吃完了。
紅酒燉雞肉,其肉頗嫩,其味甚正。
薯條和蔥、蒜一起炸,味道比一般的好上許多。
下午幹了什麼,我忘了。晚上在家把台北帶來的豆干、滷蛋切了一盤,配著蔥還有老哥特別買的那種烤肉醬吃掉,好。
- Jul 21 Sat 2007 01:00
紐約遊記(四)從大都會博物館到變形金剛
七月十三日 五 大都會博物館,AMC電影院
這日記已經嚴重落後於旅遊進度,長話短說。
早上起來燒水泡了麥片和烏龍茶,九點多出發前往大都會博物館。搭完地鐵再搭公車,再走一段,就看到了氣派的羅馬宮殿式大門。進去,成人票20元,學生票是10元。看看展場全圖,除了非洲、南美和大洋洲,這世界上各處的文物都有了。先從埃及看起。
埃及館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多」。有一面牆擺上幾百件小東西的,也有一整本經典的內文攤開來的,再來才是「大」:一整座雕塑或什麼陵墓的一部份就那樣搬過來。
才逛了一下,胃開始發酸,早上喝太多茶了。想走快點,找地方吃點東西,結果繞來繞去,美國館也繞完了,還是要從埃及館原路出來。行走時也不只是走,總也還要看一下,於是折騰了半小時才找到博物館內的餐廳。超商式,也有廚師在做,拿完你要的和櫃台算錢。
吃完繼續逛,花最久時間逛的是中國館。書畫並沒有特別好、超一流作品,這一方面讓人覺得可惜,一方面又慶幸,還好不是什麼都給他拿到。傢俱裡有幾件很好的紫檀木、黃花梨木明式桌椅,瓷器裡最好的是兩件定窯白瓷(也可惜/還好他們沒有汝窯青瓷),這種瓷器是假不來的,你一看過真東西就會辨認了,它就是白得那麼美,那樣的白,再滾一道那樣的邊,太美了。
另外還有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盤子,繪上黑色的線條,那真是神筆,超過我所見過和後來所見所有抽象藝術。
另一個極端是,中國館也收了許多不知所謂的中國當代藝術,那些東西,撇掉所謂「對傳統反思」的外衣,內涵其實是很薄弱甚至一點也無的。不然就是,作者知道這個題材很有內涵(而且外人很難搞懂),他就拍了一系列那樣的照片,但是作者本身有沒有這樣的內涵,就很難講了。於是即使作品在本質上並沒有特別優越,外行人就很容易被它唬住。這就要嘆大都會的人沒眼光,也要嘆中國藝術家太不成器,拿到國際上的都只這種貨色。像那幅剪貼現代人物照片進《清明上河圖》的,完全就是玩弄概念,做一件那樣的東西也用不了幾個小時,也用不到多了不起的工藝,只會消費老祖宗,真是愧對先人。
逛到五點還是逛不完,下回要再去一次。
晚上和老哥去一家「麵[口食]亭」吃拉麵,路上先去了蘋果旗艦店看了一下,人真多,許多都在排隊試用iPhone,這iPhone的功能的確很炫,但需要這麼炫嗎?老哥說蘋果是個邪教,我同意,蘋果這幾年來搞錢搞品牌形象越來越過火了。
- Jul 17 Tue 2007 21:37
紐約遊記(三)書店與教堂
七月十二日 四 曼哈頓,Barnes & Noble書店,St. Patrick教堂
五點,老哥手機響起鬧鈴──《快活林》Happy Tree Friends主題曲,我忍俊不禁,幹了一聲。這曲子拿來當鬧鐘真是好啊。
老哥起床梳洗、運動、早餐,七點多出門上班,我睡到七點半。早上就研究地圖並上網,中午十二點半搭地鐵到50街再走到56街和第六大道交口和老哥會合。
中午在一家叫Katsu-hama的日本料理店吃豬排飯,相當道地,比台北能吃到的還好些,價錢卻是貴了許多:18塊,這裡畢竟是紐約市中心。飯後老哥帶我在附近幾條街轉了一下,再帶到Barnes & Noble書店前,然後老哥回去上班,約好五點半在他公司附近見。我便進去看書。
或許該先講一下紐約的市容,不過我現在有點懶,還是直接講書店吧。再者,記流水帳也沒意思,見聞與感想才有些意思,或許我應該直接寫那些,少費筆墨的。
Barnes & Noble是間大書店,像誠品那樣有好幾層樓,除了書籍也賣影音光碟和文具(當然很貴),裡面還有一間星巴克(這點就不如誠品:要賺錢當然是自立品牌更好賺,何況你的品牌比星巴克更有品位)。我首先觀察的是一樓最靠近入口處強推的新書區,也像誠品、聯經、金石堂那樣,小說、歷史和時事話題之類正經的書籍居多,再進去就有了一些比較輕鬆或奇怪的書。
然後我看到小說區,科幻、奇幻、推理各種門類,滿滿的幾大櫃幾大櫃,這還只是人家數十百年累積的大眾文學的一部份。再上二樓看到漫畫區,美國漫畫的部份,那些《蜘蛛人》、《X-MEN》之類更複雜,這些有幾十年歷史的漫畫,也不知道是從哪一篇開始、已經有多少本、哪個版本最全或最好了,有些合集印到一冊有半本電話簿那麼厚,翻開來看,又是密密麻麻的畫面和字(美式漫畫格子和文字的密度一般都比日式的密),畫面又常常畫得很滿,不像我們東方人懂得留白,實在有些讓人望之卻步的感覺。大概為了照顧健忘或者年輕、新進的讀者,他們還有出"Complete Guide to X-Men Universe"之類的百科全書。我想,只要你把一個系列的作品養得夠肥、夠大、夠老了,這種書也就有市場了;台灣類似的產物,就有霹靂布袋
戲的劇集攻略書。
最讓我注意的是櫃子上面有一系列的漫畫,名稱是《Civil War》,大綱是美國政府通過了一項超人註冊法案,所有身懷異能的超級英雄,都要依法向政府註冊並不得再隱瞞身份,否則將被通緝拘捕。這項法案的產生,有很複雜的社會背景,如普通人對於超人的恐懼、嫉妒或厭煩,以及後冷戰時代反英雄的思潮。於是DC Marvel出版社旗下的超級英雄遂共聚一堂,分成了接受和反對兩邊,我認識的就有Spider man, Fantastic 4, X-Men,不熟的有Captain America, Iron Man,還有一些不認識也沒記下的。我覺得這個系列的企畫真是對了,大雜燴、大亂鬥,又把層次從正邪之戰提升到思想與價值觀的衝突,而且你不知道會如何發展,因為大家都是主角。我坐下看了兩本,在此簡述其一部份的劇情:蜘蛛人一開始認同這法案並且公開了身份,然後被徵召去拘補反對派,而在與反對派領袖Captain America戰鬥、辯論後,經歷一番掙扎,又公開宣稱轉向反對派。
我就想到多年以前在某本雜誌上看到的:一個美國作家回憶某年跟一票劇作家一起玩超級英雄的TRPG(桌上角色扮演遊戲),原本不以為會怎樣,沒想到大家把文史哲和社會學的功夫拿出來,把這場遊戲跑得超級精彩。近年隨著科技進步,好萊塢拍這些超人片愈拍愈多,一般都是好看的爛片,我想,大概再過幾部,就可以來拍一部像《Civil War》這樣的大亂鬥了,說不定還可以拍成有點意思的好片。如何可以算是有點意思的好片?《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就是。
- Jul 15 Sun 2007 06:45
紐約遊記(二)老羅斯福故居
老羅,就是你了!
七月十一日 三 Sagamore Hill 老羅斯福故居
三點多鐘醒來,時差好像這麼糊里糊塗地就調過來了。六點,小舅舅給我做了火腿、蛋配麵包,典型的美式早餐。飯後去附近的公園走了一圈,看到很多松鼠與鴿子。回屋睡到中午,時差到此算是調好了。
午餐,小舅舅帶我去附近一家德國餐館,六十年的老店。建築是典型的木構平房,裡面燈光昏暗,有吧台、電視、點唱機、即時樂透之類與各種海報、圖片、飾物,座位是連著牆的木桌椅,不太寬敞,就像電影裡常常見到的那樣。小舅舅給我點了豬肉香腸,他自己點雞排,價格在七八塊左右,附馬鈴薯泥和一樣菜,我選了cabbage(甘藍)。結果端上來,就是一盤子裡兩條腸、一灘泥,紫紅色醃過的甘藍另外放在一小碗裡,再附一碟芥末醬,相當簡潔明瞭,沒有任何裝飾,倒讓人有點不習慣──在台北,就算是滷肉飯,也要放上一片黃蘿蔔的(話說,不管你愛不愛吃,有那一片,感覺還真就不一樣了)。成年以來在國外吃的第一餐,便讓人感覺到我國飲食文化之優越,我的民族情感得到了相當的滿足。
香腸和雞肉、馬鈴薯味道還是不錯的,不搞花招,就憑本色,我也很稱許。小舅舅還點了兩杯啤酒,一杯三塊,五六百cc吧,還好沒有很誇張。
飯後小舅舅開車,載我去長島Sagamore Hill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故居,也就是紀念館,a national historic site。這並不算是熱門的觀光景點,小舅舅先前來過幾次,說,很少見到有中國人來這邊。停好車,先不進館參觀,而是到旁邊的林間小徑(trail)走一遭,走走老羅和他太太晚年常散步的地方。
小徑維持得很好,路上鋪著枯葉,沒有垃圾,走到盡頭就是蠔灣(Oyster Bay)邊的一片海灘,從灘上看過去,天光水色不會太明也不會太暗,海灣對面可見朦朧市容,旁邊則很空曠、乾淨,沒什麼人,在紐約算是很難得的地方吧。
回程中,我們還看到森林裡面,竟有一棟典型的中國式大宅,藍瓦白牆,是相當典雅的徽派建築。小舅舅說,他第一次來看到的時候嚇了一跳,怎麼這裡會有一棟中國式的房子?而且想要靠近去看看,還找不到路,真是神秘,估計這大概是某個富豪的私宅。
因為視線被樹林擋住太多,我也沒找到地方拍照,滿可惜的,應該不管怎樣都照它一兩張。單就外觀來看,此屋給我的感覺相當正宗,很有江南建築含蓄又大氣的韻味,屋主和建築師想必都不是簡單的角色,果然紐約這世界第一都會,什麼神怪的人物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