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史學習作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免疫一切意識型態的意識型態
─章太炎《齊物論釋》的當代意義
北大歷史07碩 10721055 胡又天

摘要

  章太炎完成於1910、修訂於1914年的《齊物論釋》,是他本人極重視的一部著作。其以大乘佛教法相、唯識哲學解讀莊子的《齊物論》,參以康德,最終發展出了自己一套可以排遣一切名相、免疫於任何「聖智尚文之辯」的哲學。由於太炎所用語言、概念太過艱深,其用意也有悖於恰在追求西化與「文明」的時代願望,以及太炎本人後來在政治上的不正確,《齊物論釋》並未得到太多反響,學界亦多不置可否。然而,1980年代以後,學者漸漸撥除了早年在黨派影響下對太炎的成見,轉而發現《齊物論釋》與文化多元主義的相通。本文在此基礎上,肯定章太炎齊物哲學具有超越時代、遠遠先進於後現代思想的洞見;並從這樣的認識出發,試提出另一個理解民國以後章太炎政治活動的視角。

研究動機

  今(2008)年3月到5月,在研讀章太炎的傳記與著作時,我被提出「體非形器,故自在而無對;理絕名言,故平等而咸適」的《齊物論釋》深深吸引了。此時正是台灣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輪替的不只政黨,還有兩岸形勢下的國族意識。此類政治與文化的認同問題,在台灣已經糾纏了數十年,我也一直想找出一套可以超越糾紛的新思維;這思維,我認為我在《齊物論釋》中找到了。

  我非常興奮,寫下了許多心得感想。探討《齊物論釋》及章太炎後來被冷落的原因時,我接受一般認為他違背了大時代的潮流,而且恰恰是在和時代唱反調的看法;然而,時至後冷戰、後現代的今日,我覺得,章太炎思想似乎很有些適用了。

  學界流傳著一種看法:現在研究章太炎學問、思想者不少,但似乎沒有人可以算是章太炎思想的傳人。這是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要傳承章太炎的思想,就要論政、甚至參政,否則就不完整。數十年來,由於政治環境與學術氛圍,願闖這一敏感區域者一直不多;即便是已經比較自由的現在,學者對政治──尤其是意識型態政治──的態度也仍是不想惹麻煩者居多。然而,我有這個「闖一闖」的意願,也有自由;我可以在網路上長篇申論,把章太炎思想的可觀與可用之處,用到當前糾纏各種族群的困擾之中。

  但若要把這樣的文章寫好,我必須對《齊物論釋》的思想背景及學術史,先作一全面考察。世界上至少有一個人接受並且實行了《齊物論釋》的新哲學,就是章太炎本人,而他在政治上是失敗的;我若囫圇拿來就大加宣揚,也定然會失敗。故須檢討其所持理念,以清楚齊物哲學的可能與侷限;比較章太炎種種言行與齊物哲學的出入,以明白《齊物論釋》佔了章太炎思想的多少部份,以及章太炎這個人的複雜。希望這樣的考察,可以成為一個承先啟後的開端,幫助我與大家將來作出更好、更的當的前瞻論述。

《齊物論釋》的學術史與當代意義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耕易耨的視野重構

──當代民國外交史研究綜述

北大歷史07碩 10721055 胡又天



研究動機:你願意相信什麼?

有言道:「人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然耶?

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我選擇研讀了1995至2007年《歷史研究》和《近代史研究》期刊中有關民國外交史的論文。

北伐革命,國民黨與共產黨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義論述,在宣傳戰中將北洋軍閥打成帝國主義同路人,統合了民心士氣,並以「革命外交」爭取外援。成功之後,勝利者繼續按照革命邏輯與維繫友邦的需要,編寫了一系列的歷史與教科書,固化反動派的卑劣、我黨的偉大正確。到了國共破裂及40年代末內戰全面開打後,兩黨又各自重述歷史,互相攻訐;其所發展出來的史觀與敘述,隨著成功與敗退,在海峽兩岸各自延續了數十年。

不願盡信官方論述的人,或認知到種種主觀意圖對歷史的簡化、扭曲與遮蔽者,自然會想要知道故事的詳情與真相。可是,他們又願意相信什麼樣的事實與解釋呢?

客觀求實的學術標準,被廣泛接受、發揚了。身為「80後」(台灣稱「七年級」)的一員,又作為歷史系學生的我,帶著欣喜閱讀著一切新穎、詳實、把問題講了個清楚的論著,欣喜一切的撥雲見日,一切往昔未及注意的關鍵與細節;然而,我逐漸警覺到自己的這種欣喜。我發覺,我也是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說法,只是我的「願意」,在歷史學、多元主義、後現代思想和當代政局的薰陶之下,拓得比較寬、比較願意存疑,而把目的懸得比較高:盡量接近真實,盡量理解並諒解,從而回向我的現實關懷。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樣風雨幾樣情

──比較《暴風驟雨》的小說與紀錄片結合相關文獻看不同史料的作用

北大歷史07碩 10721055 胡又天

引言

「我是想告訴大家今天所發生的一切是怎麼發生的。所以我在做深入的調研的時候,很多人我都有些不相信他們的話──不是不信任,是因為我生活在60年代,我小時候被灌輸的關於這件事的教育和現在了解到的是完全相反的。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人跟我說,土改是個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它已經過去了,定論了,還有一些學者在做更新的研究;(但)我相信絕大部分的觀眾、老百姓並不清楚這件事是怎麼一回事。我做好的第一版在雲南影像室放的時候,有一個60多歲的人跟我說,如果我相信你這個片子,那麼黨史就得重寫。」

──紀錄片《暴風驟雨》導演蔣樾,於2006年「首屆紀錄片青年導演論壇」的發言。[1]

《暴風驟雨》的歷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到1946年初,中共北滿省委組織了大批幹部,到農村去發動群眾,開展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運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簡稱《五四指示》,決定從戰時的「減租減息」,轉向以反奸、清算、退租、退息等鬥爭方式,幫助無地、少地農民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東北局隨即決定放手解決土地問題,土地改革運動就此開展。

隨著運動的進展和國共戰爭形勢的變化,中共政策在1947年中又一躍轉向了十分激進的《中國土地法大綱》, 在並不具體規定劃分農村階級標準,又全力反對右傾的情況下,大力推動沒收和平分。在此全面鼓勵貧苦農民分地分財的過程中,凡實行土改的農村,幾乎都發生了亂打亂殺的脫序情況,直到1948年初,中共中央出面反「左」糾偏,混亂局面才得以控制。[2]

作家周立波於1946年9月來到隸屬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市)的元寶村,就任區委副書記,經歷且領導了當地的土改運動,後於1947-48年完成了後來成為「土地改革教科書」的小說《暴風驟雨》上下卷。在小說的描寫中,共產黨帶領農民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變了農村的階級關系,且啟發了各階層農民的階級覺悟,讓一些先進農民轉化成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踴躍參軍,衝決封建羅網,朝著解放大道前進。1961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將之改編為同名故事片,由謝鐵驪導演。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爺爺奶奶都是浙江金華人。

  奶奶姓鄭,鄭家很有錢,從奶奶的奶奶的奶奶那一輩開始就很有錢;奶奶的
奶奶也是有錢人家,家裡只有女兒,於是嫁來鄭家以後,兩家變一家,就更有錢
。有錢也沒什麼好買的,只有買地,買了很多很多地,買到半個金華都是鄭家的


  雖然有錢,但他們還是很省,一個月只有初六、十六、二十六可以吃三次豬
肉,由家長分給每人一份,其他日子想吃肉就自己掏錢買。大家族的故事要說說
不完,我也還沒聽完。

  奶奶生於民國十八年。一歲的時候,有個挑夫送東西到鄭家,路上在飯店聽
到有人在討論今晚怎麼去搶鄭家,於是丟下東西趕忙來報信。鄭家聽到就立即撤
離。晚上土匪來了,屋子裡什麼都搶不到,就一把火燒了。燒燒燒,把老祖母的
棺材也燒掉了。

  鄭家隔天回來,房子得重建,但重建需要時間,財產也要先轉移。於是僱了
很多人,從地下把銀子挖出來,一船一船地運到杭州,存到各家銀行裡,保鑣當
然沒有少僱。銀子太多了,他們自己挖完,其他鄉民去刨,也能挖到,名聲傳得
很遠。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過去」的異國化
──從新舊版台灣高中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史教科書談起

摘要:

  西諺云:“The past is like a foreign country.”過去的學人以中國文化的傳承者自居,教科書的文本也從未質疑過自己的身份,它就是在介紹「我們自己」的東西。然則二十世紀末期以來,由於政治上分離的形勢與史學上後現代的思潮,當代台灣的學人意識到了自身與傳統的隔閡,於是教科書也便肯認了這隔閡, 從而採取了一種比較客觀的態度,在一定距離外,不那麼把自己當成同樣的中國人地來講中國的學術文化。或許,我們可以將此情形稱為「過去的異國化」。然則,如此冷靜客觀地將歷史知識化,在更能把事情講清楚的同時,是否也喪失了「與過去一體」的傳統精神,而反在「感受」上,讓學子疏遠了歷史文化?

關鍵字:台灣 教科書 中國文化史 國學概要 一綱多本 

民國九十一學年度,也就是2002年9月開始,台灣中學教科書進入「一綱多本」時代,廢止舊日由國立編繹館編寫頒發的「統編本」,開放民間按照教育部頒課程標準編寫教科書,再經審定出版使用。時至今日,高中教科書市場上共有南一、三民、康熙、龍騰、正中、遠東等數家。
新制的構想,是促進「百家爭鳴」,推展多元價值,將教科書從國家意識型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然而在實施中,由於編者水準不一,教學上配套措施的不完善, 以及大考命題範圍的不確定,造成了許多師生莫衷一是的困擾;在促進「百家爭鳴」上面,也多有編者、論者以為,政治力量依然控制著「一綱」與編審過程,使違反審查委員之意識型態的課本無法出版、或遭強迫修改。[1]
在這意識型態的爭議中,最常引起學界爭議及社會矚目的,是歷史與國文科。在歷史科,自認或被認為傳統派、泛藍和「統派」的指責民進黨政府搞「去中國化」,意圖割裂歷史記憶,斷絕學子對中國傳統的認識與認同;自認或被認為後現代派、泛綠或「本土派」亦抨擊曰「舊學閥」依然佔據著位子,以「大中國主義」阻撓著新觀念的發展與思想的解放。[2]在國文科,則有文言文、白話文的比例爭議,即傳統與現代的輕重爭執。
我於2001年高中畢業,經由末屆聯考(大學聯合招生考試,後改名為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實質未變)考進台大歷史系,是倒數第二屆「統編本」的使用者。新制實施以來,我也不時參與相關討論,然我所關注者,並不在爭議中的意識型態對立;我選擇的是一種務實的態度,面向每一個以前或現在的學生,討論新教材有哪些確實的進步,而我們能如何更好地掌握這些學科,建立對歷史文化的認識與觀念,超越當前的政治紛爭而接近真理、真相。
  2007年10月,在林穎曾女士北京住處,我偶然見到了她父親林尹(景伊)先生初版於1953年的著作《中國學術思想大綱》,展讀一遍,大感親切,覺得內容和我高中時所讀《中國文化史》、《國學概要》課本的理路極其相似。原來,林尹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主任,且於師大國文系創系初期主導學術方向,在教育界影響極大;那麼,中學教科書依其所學而編,也很合理。
為《中國學術思想大綱》作序者,也是大名鼎鼎的學者潘重規先生。其序曰:

......林君為民初國學大師林損(公鐸)先生之姪,既承家學,復師事蘄春黃侃(季剛)先生,得其真傳;且嘗親聞餘杭章炳麟(太炎)先生之緒論。為學自文字訓詁入手,尤明音韻之理;博通經史,兼及諸子,於周易老莊,最有獨到之功。至於佛學,則由成實俱舍,以至法相空宗,莫不深明洞澈,洽而能精。......[3]

《中國學術思想大綱》封面題字為林尹自署;當時在旁邊還有一冊章太炎的《國學略說》,也是林尹題的字。當下,思及章氏辦「國學講習會」、整理國故之故事,我有了一個想法:或許,在某種意義上,1949年後在臺灣教育體系下生長的我們,都是章太炎的徒子徒孫!
雖然黨國思想閹割了學術精神,升學主義僵化了教學內容,多數學生在課堂內不能明達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義,聯考過後也通常就從此將課本拋諸腦後;然則,如果他們爾後不再接觸相關知識,那麼中學課本,就是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認識的來源。因此,從章、黃到林尹再到其遍布於各級學校的弟子,他們所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道統及其思維、情感,透過師範體系與教科書,在台灣延續了下來;無論你認不認同,在2002年一綱多本新制實施以前,我們對於國學,應可說有共同的對話基礎。然而,以後呢?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地鐵雍和宮站出來,找到官書院胡同,進去走到底,就接著國學胡同;右轉再走一段路,就是這「國學小院」了。十一月一日到四日,每天晚上七點到九點,龔鵬程先生在此講演,我也就連去了四天。

  「國學胡同」附近是以前的國子監,因而得名。小院裡有好幾間屋,圍著一個中庭,相當有情調。

  第一講結束後,幾位主要人物說明以後的活動:詩會、琴會、武術(猜猜看,哪一位是武術家)。大家都穿唐裝,真好玩。


  主持人陳衛平先生。他也來自台灣,是天衛圖書、小魯文化兩家公司的發行人,這座小院就是他買下來的。

  四天的講題如下:

  一、中國文化的分與合
  二、「學」而時習之
  三、學而「時」習之
  四、學而時「習」之

  以下分別摘要。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網頁

  時間很容易就過去了。上週日讀了一篇絕妙的碩士論文:台大歷史陳泳翰《白銀時代及其小說》,因為時間不夠,沒能寫在上期;這一期時間也不太夠,還是寫在下期好了。寫在下期也好,正好我可以結合最近聽的講座與網上的討論展開一些思考。

  本週一又連續記錄了戴錦華老師的課和雲中君的講座,週二出報,晚上去看新編崑曲《關漢卿》,極為感動,這戲太好看了。週三晚上再看一次。一轉眼,又該寫這一期了。寫這一期,首先重頭戲就是雲中君的講座吧。週三晚上回寢室,本該開始整理筆記了,上PTT看到有位國三生在問選公立還是私立高中好,一時興起,就回了他很長一篇,然後就十二點了。

  以前我常常碰到一個情況:有一篇文章還沒寫好,它的優先順序是第一,沒寫完它之前,我應該不要去寫別的。於是有什麼其他文章的靈感時,也常因為那一篇卡在前面就不去動筆,後來也就沒有興致了。所以我現在學乖了,想寫什麼就先寫什麼吧。

  本期開始,我自己的文章放前面,講座和課堂筆記放後面,因為重頭戲在後面。目錄:

.十七大三趣照
.公立或私立,為己與為人──答國三生
.水湧山疊:北方崑曲劇院《關漢卿》
.我沒去看的電影:《勝利大逃亡》
.龔鵬程:國學講習會預告
.陸揚:中國古代史研究中的問題與主義
.戴錦華:文化研究第六講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又天週報》又來了。本期二十五頁,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寫到這麼多。

  一開始週六出報,再來週日出,上期週一出,這期週二才出,這樣不行。這一期我爭取快一點出。

  下載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b94103043/ytzb.htm

第四期目錄:

.文言短信
.身體性的探求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成立十五週年暨海峽兩岸漢字問題學術研討會
.三齣戲
 粵劇《山鄉風雲》
 《經典粵劇折子戲》
 張春秋《貴妃醉酒》
.最近看過的東西
 《大漢帝國風雲錄》
.生活照
 天光雲影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二、三)

  二十四日週一,戴錦華「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第三講,聽者百餘,擺在講桌上的錄音機,十二具;講台下肯定還有,真是漪歟盛哉。我的是右下角那具藍色的。現代科技就是好啊。

  我先敘述一下十七日第二講的概要。各位如果沒有讀過一些相關的文章,看起來可能如視天書。如果是這樣,讓我說一聲不好意思。然而我不打算作些概括性的敘述說「文化研究是什麼」,雖然我從老師的講授裡約略領會到了,但我不能講。這有點像禪學,應該各位自己去從中觀察、體會。

  在第二講中,戴錦華老師闡述了「文化研究」的性質、特徵、脈絡,總而言之,我理解為「心法」,一種「道可道,非常道」的「法無定法」的心法──「如果我們先說文化研究是什麼、它作為一個學科的界定的是什麼,那麼,我們就走到了它的反面。」

  「文化研究」它本身是反理論的、試圖突破那些界定的。何謂理論?「理論是和創作不同樣式的表意實踐」。而在文化研究裡面,一、理論與實踐的界限被打破;二、理論即實踐。

  文化研究是不能武斷定義的。它是一個極為廣闊的光譜,包含各種思想、學術、理論;其一端是學院,一端是直接的實
踐。

  英國的「文化研究之父」,斯圖爾特.霍爾,提出了文化研究的兩個範式:一、文化主義;二、結構主義。

  馬克思主義「們」──Marxisms,包括古典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結構馬克思主義、新左派......則在其中成為文化研究基本立論的理論支點,而又和後現代主義相撞。(又天按:我覺得Marxisms在中文可以「諸馬克思主義」「諸馬」來表述)

  後現代主義,是宣告一系列的死亡:主體不復成立,客體亦亡──「所有描述都是能指的滑動而已。」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天週報》又來了。下載:http://homepage.ntu.edu.tw/~b94103043/ytzb002.pdf

  我寫了個簡單的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b94103043/ytzb.htm

  從第一期開始應該都會掛在上面,直到這個帳號的所有人畢業為止。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京審判與戰後日本:天皇、靖國神社諸問題

  時間:2007年9月25日(週二)10:00-12:00
  地點: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二院108室
  主講者:東京大學中國文化研究科 高橋哲哉教授
  主持人:北京大學歷史系 徐勇教授
  翻譯:龐建國博士

徐勇老師:

  (介紹高橋教授,介紹高橋教授的名著:《靖國問題》(三聯有中譯本)《戰後責任論》(講談社,未有中譯))

高橋哲哉教授:

  今天的題目,與其說是以靖國神社為中心,不如說是以戰後日本為中心。

  東京裁判──1945年日本敗戰後聯合國對日軍進行的審判。

  在日本存在這樣一個觀念:東京裁判是勝利者的裁判。是為「東京審判否定論」。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戴錦華: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一) 2007.9.10

    地點:北京大學文史樓119

  我大約三點才到(以為第七節三點多才開始,其實1440就開始了),教室內已經坐滿了人,我趕緊找個台階坐下。

  老師不用麥克風,字正腔圓而中氣、自信十足,講話行雲流水、豪氣充沛,種種概念、術語張嘴就來而皆精準,無一刻遲疑結巴。僅此一端,已不只是高人,簡直是大師風範了。

  要作這堂課的筆記,不但要寫得快,還要有即時將口語轉成文言的能力,而即使是這樣,我仍然跟不上老師。只有靠錄音了。惜哉,這次只錄到一節課左右,記憶體就滿了。

  參考書目:《文化研究讀本》《文化研究關鍵詞》《隱形書寫》

  以下,從錄音聽寫:

    *    *    *

  ......你會作為一個很嚴肅的學者,找到足夠的...來支持你的操練,來支持你的故事,然後自圓其說。但是,這兒,我已暴露我的自相矛盾之處了。在我的學術道路開始的地方,我是一個深受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影響,和,自學成才,自學完成了原x轉型和對自己完成了......我是這樣一個人。所以,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是對我影響極端深刻的。

  整個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前期,我也是高揚著這樣的一個旗幟說:我是個說書的,少跟我說社會責任。但是,當時我高揚這個旗幟並不是因為我真的是這樣一種理念的信奉者,而是,這樣的姿態,在當時曾是一個有效的、現實的、現實鬥爭的姿態,是一個拒絕去服務、拒絕去......某主義集團的姿態。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是楊奎松老師發給我的「台灣兩岸現代化研究叢書選目」,說,希望能請台灣的朋友幫忙留意一下,還有什麼可資參考的台灣著作,或到相關的圖書館和出版訊息中去查找一下,台灣學者這些年來研究台灣和大陸現代化問題的有關著作目錄。老師的想法是這樣的:

  「根據計劃,我們有意在大陸出版台灣方面研究台灣和大陸兩方面現代化問題的比較有價值的既有研究成果。因為這裡搜集相關的書目十分困難,因此,目前所列只是盡可能而為之,還不成體系。另因現代化所涉及的範圍甚廣,這裡所見台灣已有的研究成果題目通常較小或較具體,能夠成系統的可以涵蓋某一方面幾十年歷程的通史性著作甚少見到。但包括社會、文化乃至科學技術的許多方面又不能不有所涉及,故暫時有書必錄,待找到合適著作和最後整合時再考慮如何處理。......如果能夠進一步幫助查找具體書目,還望幫助。最歡迎者,為能夠涵蓋某一方面的具有通史性的著作。比如台灣電影60年,台灣農會發展史、戰後台灣科技政策變動之研究一類,無論涉及哪一方面,大到政府政策演進,小到布袋戲幾十年生存變化,均宜收入。」

    台灣兩岸現代化研究叢書選目

‭ ‬(徵求意見中)

    台灣現代化研究

台灣全史(十卷),台灣省文獻館,2005
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陶涵著,台北時報,2000
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里社人的土地變遷,陳秋坤著,中研院近史所,1994
台灣農村一百年:農村生活與文化百年滄桑史,康原著,台北晨星,1999
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轉變,廖正宏、黃俊傑著,台北聯經,1999
農複會與台灣經驗(1947-1979),黃俊傑著,台北三民,2000
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的北部台灣,艾馬克著,王興安譯,台北播種,2003
人口問題與台灣政治變遷,葉永文著,台北博揚文化,2005
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陳紹馨著,台北聯經,1999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昨晚父親節,老媽這邊的親戚在「上海故事」餐廳大聚餐,席間幾位長輩就講了一些歷史故事,記在下面。

    最後一架飛機的最後一個人

  小舅公是我外婆的四弟。民國三十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他十七歲,在上海江彎機場擔任總機。

  能走的都走了。身為通信兵的他,就孤零零的一個人全天候守著總機,經手了很多高官的命令和消息,像是蔣總統怎麼樣,誰誰誰怎麼樣。這日,他接到了一通電話:「總機,你聽我說:你現在馬上把機器放下,往什麼什麼方向跑!」

  小舅公照做了。路上他已能聽到砲聲。跑到指定地點時,小舅公看到了一架C-46運輸機,兩個風扇已經發動,就等他一個人。小舅公上了飛機,機艙內不到十個人,一看,都是兩三顆星星的大官,其餘就是一些箱子。

  飛機起飛了。飛到台灣海峽中間,右邊的發動機熄火了。機長馬上宣布:現在我們只留人,不留東西,東西全扔到海裡去!

  於是一個個箱子都丟了下去,小舅公這時看到,箱子裡是大隊部的黃金和銀元。然後所有乘客坐到飛機左邊──還正常的發動機那一邊。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有將軍去詢問機長情況,機長說:現在有兩個選擇,狀況好的話,我們在新竹的沙灘迫降;狀況不好的話,可能得在海面迫降。(這一段我記得不是很清楚,要再問)

  最後飛機在新竹海邊平安降落,他們是上海最後一架撤退來台的飛機,小舅公是最後一個上機的人。那架運輸機的駕駛是某中校中隊長張長庚。以上有些番號、名詞我沒記清楚,以後可以再問。


    第一批被拉伕到金門建碉堡的小娘舅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又想了一想,我進研究所後,究竟要研究什麼呢?

  我先前的想法是:一、有爭議的;二、有搞頭的;三、其影響到現在還存在而不為人所知的。不過,這樣也太籠統了些,何況近現代史內到處是這種題材,而我的核心關懷又是什麼呢?

  「核心關懷」,對,我到底在乎什麼?小時候讀歷史時,我對哪些部份最有感覺?

  以前上歷史課,我最喜歡看到文化交流或是新發明的描述。又想到以前寫的一篇斷章:施昀佑做劇團記錄,問「如果我的素材只有照片和文字,你們會想在那幾十頁裡面看到什麼?」游逸飛先回答「被放棄的想法」,童永昌說「創作者之間的衝突」,我則說「瓶頸的突破」──對了,我的「核心關懷」就是這個:「瓶頸的突破」。

  謹此為記。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複習歷史,有時候要換算公元和干支紀年,腦袋一時轉不過來,就編了一個口訣:

  「歲在甲子,一九八四。」

  很簡單,一九八四是甲子年,所以,天干是十進位,逢四則甲,逢甲則四;地支十二進位,從84倒推回去,正好00是子,這樣,換算就再也不會有問題了。

  只不過這兩句口訣,實在編得有點黑色幽默,或許以後還能給他演義一番。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五,十一月十日下午,又去聽張元老師的《資治通鑑》選讀。第一節課中,老師問:「看到一段資料的時候,我們要做什麼?」

  同學沒人答,我也忘了。老師說:「我們要對資料問一個問題,然後從資料裡找出解答。」

  我們正在讀的是《資治通鑑》卷八十八,晉紀十,原文如下(胡三省的注文就不引了):

  石勒築壘於葛陂,課農造舟,將攻建業。琅邪王睿大集江南之眾於壽春,以鎮東長史紀瞻為揚威將軍,都督諸軍以討之。會大雨,三月不止,勒軍中饑疫,死者太半,聞晉軍將至,集將佐議之。

  右長史刁膺請先送款於睿,求掃平河朔以自贖,俟其軍退,徐更圖之,勒愀然長嘯。中堅將軍夔安請就高避水,勒曰:「將軍何怯邪!」孔萇等三十餘將請各將兵,分道夜攻壽春,斬吳將頭,據其城,食其粟。要以今年破丹陽,定江南。勒笑曰:「是勇將之計也!」各賜鎧馬一匹。顧謂張賓曰:「於君意何如?」

  賓曰:「將軍攻陷京師,囚執天子,殺害王公,妻略妃主。擢將軍之髮,不足以數將軍之罪,奈何復相臣奉乎!去年既殺王彌,不當來此;今天降霖雨於數百里中,示將軍不應留此也。鄴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陽,山河四塞,宜北徙據之,以經營河北,河北既定,天下無處將軍之右者矣。晉之保壽春,畏將軍往攻之耳。彼聞吾去,喜於自全,何暇追襲吾後,為吾不利邪!將軍宜使輜重從北道先發,將軍引大兵向壽春。輜重既遠,大兵徐還,何憂進退無地乎?」勒攘袂鼓髯曰:「張君計是也!」責刁膺曰:「君既相輔佐,當共成大功,奈何遽勸孤降!此策應斬!然素知君怯,特相宥耳。」於是黜膺為將軍,擢賓為右長史,號曰「右侯」。

  接著老師就開始分析張賓的對策。四個部份:

  一、首先探討己方的名聲與處境:「將軍攻陷京師,囚執天子,殺害王公,妻略妃主。擢將軍之髮,不足以數將軍之罪,奈何復相臣奉乎!去年既殺王彌,不當來此;今天降霖雨於數百里中,示將軍不應留此也。」

  二、分析形勢,擬定戰略:「鄴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陽,山河四塞,宜北徙據之,以經營河北,河北既定,天下無處將軍之右者矣。」

  三、研判敵方意向,推論計畫之可行:「晉之保壽春,畏將軍往攻之耳。彼聞吾去,喜於自全,何暇追襲吾後,為吾不利邪!」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四詞選課的作業。

    從李清照與朱淑真看傳統倫理壓抑婦女的原因

B90103016 歷史四 胡又天

  本文想試著解釋,傳統倫理之壓抑婦女才情 ,除現今一般所認為強化父權、維持家庭秩序外,亦實有為婦女著想的一面。蓋在傳統中國的社會環境之下,女子若因詩歌、文藝而沉緬情感、尋求自我,其結果多半要歸於迷失與不幸,只有極少數的婦女,能夠在發展自覺、揮灑才情的同時,亦擁有正面積極的人生與人生觀,且對世道人心有所貢獻而得到真正的敬愛。李清照便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宋代另一才女朱淑真,則是失敗的典型。

  我們先看李清照的生平。這位千古一人的才女,亦有千載難逢的好運,生於仕宦之家 ,又嫁得趙明誠這麼一個寬厚、澹泊有學問的宰相之子,生活幸福,且一同編撰《金石錄》,大有貢獻於學術;其不讓鬚眉的詩文與《漱玉集》更是文學史上輝煌一頁。從各方面來看,李清照都是極為特殊的特例,而我們就可以問:為什麼她能,而一般人不能?解釋了這個,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一般的倫理要壓抑婦女的才情。

  在我看來,李清照之所以能幸福,有兩大原因:第一、她有好老公;第二、她有事業。

  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之中,如果妻子比丈夫強,丈夫的心態又不夠健康,則陰盛陽衰,容易激起自卑的心理以及反撲而釀成悲劇;即使女方得勢當家了一輩子,待到過身,權力依然要回到父系手中,並且鏟除外戚,歷朝歷代的宮廷之事都是例子。

  李清照比趙明誠聰明,詩詞作得比先生好,還每讓先生唱和,「明誠每苦之」,但明誠並不因此就在妻子面前矮了一截,這除了他秉性寬厚而且真心喜愛娘子之外,還有個主要的原因:他無須自卑。他才情雖有不及,但是學問紮實,而且他們編《金石錄》,有共同的興趣與事業。

  根據清照《金石錄後序》的親筆記述,他們倆夫妻在二三十歲間「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給,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共同是正校勘,整集牽題。得書畫彜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爲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有志一同,又都玩得起記憶遊戲,而且清照也還是給明誠做幫手,自然陰陽調和,如膠似漆,相輔相成。及至後來遭逢變亂,宋室南遷,收藏亡佚,明誠也病故,清照還是能守著幾件文物,繼承亡夫的遺志,編成了《金石錄》。

  再對照她再嫁的傳說,可以知道丈夫素質對一個才女的重要:不少宋人筆記記載,李清照四十九歲時再嫁給了一位進士出身的張汝舟(當時婦女改嫁仍是常事),原想求晚年可以相伴,豈料汝舟婚後原形畢露,又向她要錢,又辱又罵,還至於打,而且還做有貪污舞弊之事,李清照求他休了自己而不得,只好在故人綦崇禮的指點下出面告夫。後汝舟雖判罪,清照亦犯「告周親」以下罪判處二年徒刑,然後因綦崇禮出面營救,才只坐了九天牢就出獄。 此事的真假歷來爭論不休,至今未已,有人以此中傷清照人格,亦有人愛護清照名節而為之辯;人們如何看待這個故事是另一有趣的課題,但至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所託非人,是婦女的不幸;在自尊與情感都比常人強烈才女身上,更是加倍不幸。所以還是要趙明誠一般學問、修養都好的丈夫,才配得起李清照,才能有清照理想中的幸福生活(此外,清照與明誠無兒女,明誠居然也不納妾、不在意)。這種男人很少,所以倫理教條只好壓抑女性的才情與要求。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下午去學校找閻鴻中老師,拿回我的期末考卷,也聊了半小時多。先輸入我
的考卷吧,考題如日前所述,是問一個問題,並論述它的重要性。因是一揮而就
,文思或有的未精當處,這裡也不加修改。


  科目 先秦史 教學班組() 文學院 歷史學系 _組 四年級
  考試日期:94年6月27日 學號B90103016 姓名 胡又天
───────────────────────────────────

  我的問題是:

  如何還原涵養出先秦時代文學、藝術的那種氛圍?

  我們看先秦時遺留下來的工藝品、文學作品,在嘆其精美之外,也不禁要問
:這些作者是有著什麼樣的精神與訓練,才做得出這些?那些工匠,是否也和精
英士大夫一樣,認識「美」與「道」?

  答案在《莊子》裡很容易找到。庖丁解牛、梓慶削鐻,雖未必有其事,但也
不會是無所本的。莊子完整地論述了「道」與「技」的關係,李澤厚《先秦美學
史》也將其意義、影響闡發甚詳。在那個手工業世代相傳的封建社會,工匠確實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左傳乙上學期作業
B90103016 歷史四 胡又天

自尊與矜持的秦國公主-懷嬴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傳追述晉公子重耳流亡的經過,先到狄,再到齊,
再過衛、及齊、及曹、及宋、及鄭、及楚,再給送到秦國,然後:

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奉匜沃盥,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
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

  我對這一小段描述相當有興趣。秦穆公嫁女給重耳,除了將來被稱為「文
嬴」的正妻,還有四個陪嫁的媵妾,懷嬴是其中排行最後的 。這時,懷嬴拿了
匜(勺子)舀水給重耳洗手(「盥」字就是水在兩隻手中間,下面有個器皿接
水),洗過了,按禮,重耳該等媵侍拿毛巾給自己擦乾 ,可重耳沒這樣做,而
是直接用手揮去水珠。或許他灑到了懷嬴,或許沒有,總之這惹怒了她。懷嬴
的反應是把這一個失禮上綱到外交的層次:「秦、晉是對等之國,你怎麼能如
此輕侮我!」

  懷嬴究竟是個怎麼樣的女人,說得出這種不卑不亢又凌厲至極的話,把那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