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齊物論釋》的當代意義
北大歷史07碩 10721055 胡又天
摘要
章太炎完成於1910、修訂於1914年的《齊物論釋》,是他本人極重視的一部著作。其以大乘佛教法相、唯識哲學解讀莊子的《齊物論》,參以康德,最終發展出了自己一套可以排遣一切名相、免疫於任何「聖智尚文之辯」的哲學。由於太炎所用語言、概念太過艱深,其用意也有悖於恰在追求西化與「文明」的時代願望,以及太炎本人後來在政治上的不正確,《齊物論釋》並未得到太多反響,學界亦多不置可否。然而,1980年代以後,學者漸漸撥除了早年在黨派影響下對太炎的成見,轉而發現《齊物論釋》與文化多元主義的相通。本文在此基礎上,肯定章太炎齊物哲學具有超越時代、遠遠先進於後現代思想的洞見;並從這樣的認識出發,試提出另一個理解民國以後章太炎政治活動的視角。
研究動機
今(2008)年3月到5月,在研讀章太炎的傳記與著作時,我被提出「體非形器,故自在而無對;理絕名言,故平等而咸適」的《齊物論釋》深深吸引了。此時正是台灣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輪替的不只政黨,還有兩岸形勢下的國族意識。此類政治與文化的認同問題,在台灣已經糾纏了數十年,我也一直想找出一套可以超越糾紛的新思維;這思維,我認為我在《齊物論釋》中找到了。
我非常興奮,寫下了許多心得感想。探討《齊物論釋》及章太炎後來被冷落的原因時,我接受一般認為他違背了大時代的潮流,而且恰恰是在和時代唱反調的看法;然而,時至後冷戰、後現代的今日,我覺得,章太炎思想似乎很有些適用了。
學界流傳著一種看法:現在研究章太炎學問、思想者不少,但似乎沒有人可以算是章太炎思想的傳人。這是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要傳承章太炎的思想,就要論政、甚至參政,否則就不完整。數十年來,由於政治環境與學術氛圍,願闖這一敏感區域者一直不多;即便是已經比較自由的現在,學者對政治──尤其是意識型態政治──的態度也仍是不想惹麻煩者居多。然而,我有這個「闖一闖」的意願,也有自由;我可以在網路上長篇申論,把章太炎思想的可觀與可用之處,用到當前糾纏各種族群的困擾之中。
但若要把這樣的文章寫好,我必須對《齊物論釋》的思想背景及學術史,先作一全面考察。世界上至少有一個人接受並且實行了《齊物論釋》的新哲學,就是章太炎本人,而他在政治上是失敗的;我若囫圇拿來就大加宣揚,也定然會失敗。故須檢討其所持理念,以清楚齊物哲學的可能與侷限;比較章太炎種種言行與齊物哲學的出入,以明白《齊物論釋》佔了章太炎思想的多少部份,以及章太炎這個人的複雜。希望這樣的考察,可以成為一個承先啟後的開端,幫助我與大家將來作出更好、更的當的前瞻論述。
《齊物論釋》的學術史與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