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去敦煌的時候在《南風窗》上看到一篇文章談日本去年最紅的小說《告白》;
現在它電影上映,我看到電影版一片好評,就去看了。果然好。

劇中反映的人性是:人都會傾向把別人當笨蛋或妖魔鬼怪,以支持自己或同儕的所
作所為。聰明學生A把別人當笨蛋,希以奇特事功證成自己的優越;「失敗品」B也在同
一心理的反面作用下,殺了小女孩來證明自己。女老師在女兒還沒死時的早先,已和同
學刻意保持距離,雖亦為自保,但心中也是把學生當白痴──後來在復仇過程中就是明
說學生是白痴了。天真男老師被那群中二生當笨蛋耍;這一班中二在一年級時便把森口
悠子老師當笨蛋,殊不知女老師其實對青少年心理明白得很,完全知道如何會導致霸凌
,怎樣會讓事情更糟,然後把這一套教育心理學盡數用到了復仇上面。

「天才」少年A真正開始崩潰的時候,是他發現他不能再把女老師當成白痴的時侯。
正妹班長被取「美呆」這個綽號,同時她內心把所有同學視為瘋子、白痴,然後和不那
樣白痴的殺人者A在宿命與群體霸凌的安排下吸引到了一起;然後她發現了A其實也就是
一個童年失歡的戀母兒,A也驚然發現她不再只是一個可以消磨時間的蠢玩伴,便氣急敗
壞地殺了她。A一方面渴望得到世人尤其是母親的肯定,一方面以「別人都是無足輕重的
白痴,殺了也沒關係」這種心理來武裝自己;在這樣的心理下,自己死掉也是無足輕重
的。所以復仇的女老師不殺他,而是安排他最後把自己的媽媽炸掉,並現身告白一切,
徹底摧毀了這個死小孩的人生觀。這才完成了復仇。至於A的老媽有沒有真的被炸掉?雖
然小說中說老師後來把炸彈組裝回去了,有真的炸掉;但我認為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那個死小孩扭曲的內心世界終於被粉碎了,以一種也很扭曲、但具美感的方式。

然後我們世人,就可以讚嘆並部份認同森口老師這個母親冷靜睿智的復仇(但當然
還是要說她原本應該能更好地處理與學生的關係,不然也不會讓學生沒來由地想殺她或
她女兒,如此之類的事後嘴炮),唾棄A、B之類死小孩,並投以一定程度的憐憫,歸咎
於不負責任的A母與溺愛小孩的B母,再以整個社會習俗、教育體制、法律觀念的結構性
錯誤作結。這樣,我們就從觀賞這一班白痴學生及相關人等的仇殺歷程中,確認了這些
把別人當白痴的傢伙都是白痴,以及人類的如此習性。或許,要再多想一下子,你才會
發現,這時你也就實踐了一次「把別人當白痴」的習性。這便是《告白》小說及電影最
精妙的地方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