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襃禪山記 王安石
襃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襃,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襃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襃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葢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葢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什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葢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囘深父;予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解讀】
我們為什麼重視名家的文章?因為他地位重要,因為那文章確實好。但這兩點背後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他這個人有意思,他能做出常人做不出、想到常人想不到的,於是我們會想從他的文章,去接近這個人的思想。
王安石是個什麼人啊?堅定但也剛愎的政治家嘛,沒錯,同時他文學極好。你有沒有聽過他幾個小故事?王安石吃飯只夾最靠近他那一盤菜,家人就常把最好吃那盤放他面前,但放別的他也不會在乎好壞。王安石洗澡,進澡堂時脫衣服,出來穿衣還是原來那套,家人就趁他進去給他換新衣服,他出來穿了也沒發覺不一樣。宋仁宗有次擺「金魚宴」請群臣,發釣竿和魚餌要大家在池裡釣魚上來給廚子料理,幾個大臣都照做了,只有王安石一個人在那邊把一盤魚餌吃完了。同時他的詩文、學問又都是不得了的,所以這是個什麼人?這是一個不管什麼時候,腦子裡都只在轉自己的東西的人。
這次他和朋友去爬山了,我就很懷疑,他會欣賞什麼山川景色嗎?我們來看看。
第一段,他剛開始就談了一堆掌故,這裡以前叫什麼啦,有什麼歷史、什麼故事啦。每個人關注的東西不同嘛,你看這個人爬山,都不看自然風光(或許也看啦,但不是最重視),就看人文的。
好啦,這裡有一個山洞,他們點著火把進去看,愈探愈深,半途有人說再走下去火會不夠,就折返了。出來以後他很後悔,明明火應該還夠,還可以繼續探下去的,但都出來了,他也不好意思叫大家再進去,只好在這裡抱怨。
你想王安石是怎樣的人啊?如果那時候他做主,他一定會探到底的。所以好啦,第三段,「於是予有歎焉」,如何如何,人常常就是不堅持,所以求不到真理,以前的東西也慢慢失傳了,所以我們應該堅持。這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他要講的就這個。
第四段也是再補充一下就作結。好啦,講完了,我講了多久?十分鐘。所以你說國文課一篇文章有必要講那麼久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