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從讀書、畢業、當兵、退伍到現在考研究所準備繼續讀書,對於「我將來能幹什麼」的問題,總會想過很多次的。我是想了很多遍,可到現在也還沒想出什麼清晰堅定又篤實可靠的計畫。我想幹什麼呢?我想當作家,寫文章畫漫畫編劇都可以,總之是想搞能影響大眾的文化產業,然則如果機緣未到,這之前或之外,我還能找什麼工作呢?公職我不想,教職我寧願在體制外;去企業上班幫別人打工?我未必願意,要做也不一定會比別人好。繼續在學術界走下去呢?或許,但如果不是真的有這方面的志趣,而是找不到其他出路才繼續讀博士,那就有點可悲了。

  不過,雖然我讀的這個歷史系沒有多少條明確的出路(那幾條我目前也不太感興趣),不能給人什麼就業上的安全感,但我反而覺得這是好事。因為,「不安」能使人活泛,能驅使我持續進步、持續探索。有些人找到穩定的工作以後,學問就停下來了,一輩子或許也就那樣了,我絕對不要那樣。

  再者,讀了這幾年書,我最近也有了一點想法:

  雖然中國有十幾億人,有些事,還真就只有一兩個人會做;還有更多事,也是對國家和文明發展有價值的,或許也有很多人知道它重要、它值得,但就是沒人會做,或者沒人去做。這時候,機會就該輪到我這種讀書人了。總是會有路的,沒有路我也可以開闢。

  從以前到現在,都有很多人強調理念、創意和夢想的重要,也有很多人基本民生問題都解決不了,聽不下這種高調。然則,如果環境允許,你還不去追求理想或者先盡力在學問上能爬多高爬多高,而只想還是去找份好工作就算了,這是不是有點對不起支持你的家人和社會呢?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都太多人在現實前面畫地自限了,即使他們的經濟狀況本來是允許他們繼續在學問或藝術上發展的,太可惜了。

  從小所見,報章雜誌以及網路上大部份的論說文,都在談大環境、埋怨大環境、指責大環境、哀嘆大環境,卻沒有多少在談「我們能怎麼辦」或者「我要怎麼辦」「我正在怎麼辦」的。於是我決定我寫文章一定要拿出辦法,我的辦法,乃至你我可以實行的辦法。

  於是,讀了幾本古書,尤其是儒家經典以後,我覺得我漸漸找到了「拿出辦法」的辦法。二十六日在機場碰到個在某鄉政府做事的北方人,閒聊起來,聊到政治,我就有意地把話題往這「個人因應之道」的方面帶,然後講了一遍《大學》的道理與功能,來彰顯文化的價值與用處。那位仁兄聽得頗有興致,也都能接受我的想法,末了還欣然說「上了一課」,對面一位桃園來的大叔也說「果然讀書人就是不一樣」。我滿開心的,雖然說得口很乾,但證明了我書沒有白讀,現在我也可以啟發人了。相信我說的能對他們有些幫助,相信我能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