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月二十一日 六 蘇活區,Labyrinth書店
假日,我說想去蘇活(Soho)區看看,老哥就帶我去了。
都說蘇活區是藝術氣息比較濃厚,步調比較悠閒的地方,我是感覺到了,但感覺還不深。逛了一家賣攝影集和藝術圖書的店,確有許多精彩的大書,像是以十年為單位介紹美國電影、廣告方方面面的系列,又或是某個大導演、大攝影家的專書。這種東西當然是很貴的,又重,也不是我專業興趣所在,就沒有買。
午飯在當地一家法國餐館,我們還坐在戶外的座位。這一餐忘了照相。
飯後再搭地鐵,老哥帶我去「紐約最好的書店」:哥大附近的「迷宮書城」Labyrinth。這家書店賣各種專業學術書籍,水準極高,也承攬代購教科書業務。在地下一樓,我在中國史區瀏覽了一會,史景遷的著作最多,成一系列,其他作者我大都不認識,說明我的專業素養還不高。
不過,閱讀英文的中國文史著作實在有一點很痛苦,就是音譯人名地名的部份。中文名字一轉成英文,四聲音調沒有了,就要猜個老半天;好一點的書,後面附錄會有譯名對照,但總不能每次都翻過去對吧。或者就要手動,第一次對照完就拿筆在英文名旁邊註上中文,這樣的話,能不能給我一個電子檔,然後一道「取代」指令解決掉?那也要有電子檔才行。
中文譯名還好,更痛苦的是日文譯名,如果不是看熟了或是知道一點日語,英文拼音和漢字實在很難對得起來。這就是西方人搞漢學的最大障礙──就算你把「誰是誰」的問題解決了,漢字能給我們的直觀的感覺,是譯音永遠表現不了的。
走完一圈以後,我開始找有沒有漫畫。結果:有,而且都是相當有內涵的精品。
例如:畫波斯尼亞戰爭的報導文學式漫畫、二戰時猶太人在納粹治下的家族回憶漫畫(《Maus》,我買了,還沒看)、得過美國、歐洲什麼什麼獎的漫畫、手塚治虫的《佛陀》英文版、台灣也有出的《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其中最令我驚喜的,是一本《Megillat Esther》,把《舊約聖經.以斯帖書》的故事忠實按照經文畫了出來(還都有把原本的希伯來文畫進去),畫風極為特異,而完全把《聖經》的感覺營造了出來,大家連進這個網站去看看就知道。
這本,還有幾本有意思的,我都記了書名,回去後上Amazon訂購,如今已拿到了。我對歐美漫畫的敘事手法很感興趣,他們擅長短篇與文字運用,正合我的路線。小時候看CoCo漫畫《二馬》等系列很喜歡,CoCo就是學美國的。當今世上,長篇劇情漫畫是日本人的天下,沒有人畫得過已有完整工業體系的他們,而歐美漫畫除了那些幾十年的超人漫畫、報紙上每天一則的加菲貓呆伯特之外,還有許多一本兩本的中短篇,在藝術性與文學性上始終迭有創新;我們要畫,可以多向歐美取經。
看到四五點左右回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