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看了七齣京劇、半齣舞台劇、半齣歌仔戲:
五月二十八日:國光劇團.魏海敏主演《金鎖記》,城市舞台
八月二十二日:中國京劇院.于魁智、李勝素、楊赤等主演《群英會》,新舞臺
十月十五日:當代傳奇.盛鑑、朱勝麗主演《慾望城國》,城市舞台
十月二十一日:當代傳奇.吳興國主演《暴風雨》,城市舞台
十月二十七日:當代傳奇.吳興國《李爾在此》,城市舞台
十一月十一日:台北新劇團.李寶春主演《試妻大劈棺》,新舞臺
十一月十二日:表演工作坊、明華園《暗戀桃花源》,台北小巨蛋
十一月十八日:國光劇團.唐文華、劉琢瑜主演《胡雪巖》,國家戲劇院
享受,真是享受。每看完一場都想寫些筆記,卻耽擱了,現在索性一起談談。
先講最近公演的《胡雪巖》,真是好看,官的氣勢,商的威風,官商勾結的氣勢與威風,終難免的沒落、倒塌,其中的根本原因,以及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整個近代中國的悲哀,它都演出來了。這齣戲一定成功,這齣戲已然成功。為什麼?因為裡面有現代人嚮往的英雄。
古代戲台上的英雄是忠孝節義之輩,如今世人不喜這一套了,現在大家崇拜的是敢闖敢蕩、敢作敢為,有本事打出一片天的企業家;胡雪巖正是這種人。官場上,我們也不太期望清廉守正的模範公僕了──我們當然希望有這種人為我們服務,但如果是你來做官,我想大家嚮往的,還是「權臣」更多一些;左宗棠,也正好是這種人──有本事,有魄力,願做事,願擔當,少顧忌,不怕得罪人──雖然剛愎,雖有權慾,但也真有在為國家勞心勞力。雖然這種政治家多半都沒好下場,但你還是會希望檯面上多幾個這種比較「精彩」的人吧。
從這個角度看,《胡雪巖》的故事便比《金鎖記》好看──文學上兩個各有所長,都好,可就一般的興趣而言,翻雲覆雨的紅頂商人和一個被金錢鎖死的恐怖女人,哪一種故事比較「爽」,應該沒什麼好辯的。
劉琢瑜演左宗棠演得極好,超像,完全是史傳和小說裡的那個形象,面貌也很像(左宗棠的照片、畫像,歷史課本上都有);演李鴻章的那位就不太像,編劇也沒突顯李的性格,不過李的戲份在《胡雪巖》裡不多,可以不論。第二幕一開場,八個演兵丁的龍套,四個揹洋槍,四個舉寫著一長串官名的大木牌,遊行一番後,左宗棠登場,那氣勢、威風,就出來了,真真挑動人類血液裡的權力慾。
第一男主角胡雪巖難演,而唐文華演好了。八面玲瓏的商人,性格不如左宗棠那樣突出,但在第三幕,一切關節已全數打通,一段獨白後,他的氣勢出來了:舞台上方降下無數招牌:當鋪、錢莊、絲行──全部都是他的!通通都是他的!
接著,左宗棠要他籌措西征軍費,胡雪巖眾夥計一算之下,要三千多萬兩,紛紛瞠目結舌,而後眾人退場,燈光打在胡一人身上。以常理而言,雪巖這時應該要開始感到壓力,覺得騎虎難下了──但是!胡雪巖卻抬頭挺胸道:
「做小生意的,遷就時局;做大生意的,創造時局。我胡雪巖就要做那天下的大生意!」
連我一個文人都要為之熱血沸騰啊,商界的朋友看了真不知要作何感想!
我們都知道盛極而衰的道理,這戲的結局也是很淒涼的,可是上半場威風的時候真威風、真爽,浩浩蕩蕩,滿溢著大企業的精神與魄力,百年之下,仍然教人動心,而這種企業的精神與價值觀,今日也已然是發揚光大了。此劇對今人最大的意義,便在此處。
《胡雪巖》如果演到大陸,一定紅。
《暗戀桃花源》,聞名已久,這次終於看到二十週年版和明華園合作的版本了。果然經典,一個舞台三齣戲,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好笑的地方都真的很好笑,而亂鬧中亦有最深沉的東西。也見識了歌仔戲的「野」,和京戲相比是「野」多了,而明華園無愧盛名,確把這野路子走出了一片天,俗而不俗。
最神奇的是,儘管一開始就知道戲中人是在排戲,看到他們演的戲中戲時,仍能被劇情吸進去,甚至更能投入──因為已經知道是戲,反而更能入戲?
《試妻大劈棺》,即《莊子試妻》,史無其事,把莊子換成後世某個普通道士或許更通,但這不重要。這是一部諷刺傳統禮教的戲,在已經沒有了那一套的今天看來,興味就差了些,結局也給改成讓莊子老婆獨立自主,拋開束縛──現代人的斧鑿痕跡太多了,最後連「封建禮教」這種赤裸裸的批判都出了來,我看著就很不自在。古裝戲中夾雜時事或現代語、現代觀念,似乎也該有個分寸,過了那分寸,味道就要變了。這也是「新老戲」的尷尬之處吧。
《李爾在此》,吳興國真是厲害,一人分飾十角演完《李爾王》,精神分裂的演法,正適合精神分裂的李爾王。只是這戲把原劇本很多枝節都刪了,
《暴風雨》,歌舞真是華麗,只是京劇演西洋戲,有些台詞還是改得不「順」,如:「多麼高貴的人兒啊!」「從未有過的......」,異種融合本難,《暴風雨》沒做得很好,亦難以深責。
《慾望城國》──原本想看吳興國、魏海敏演的場次,結果發現是徒弟的,可惜,如果早幾天退伍或這劇晚幾天演,我就有得選了。但沒關係,後來我買了十週年版的DVD,過幾天再看一遍,比較比較再談。
八月看的《群英會》──從周瑜戲蔣幹到赤壁之戰,傳統的著名劇目,果然精彩。雖然已經讀過正史和許多新研究的我,再看到戲台上演義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總會時不時地想「其實沒這事」「其實他不是這樣的人」,但這戲還是很好看。演員皆名角,我外行也講不出什麼門道,只想,古代他們這麼編戲,反映古代民間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想像;現在,我們觀念變了,對三國也有很多新研究了,如果編一些新的三國戲,以較接近真實歷史的研究成果為本呢?或許,會更有戲!
《金鎖記》,先前寫過唱詞評賞了,也到網上搜尋過劇評──實在可憐,只找到一兩篇!很希望多看一些內行的劇評來提升自己的視野啊。文藝要成氣候,最重要是本身好,再來就是要有人捧、有人討論了。可惜,實在找不太到啊!PTT的戲曲版,也沒太多人在談。有人可以介紹什麼有水準、又有規模的論壇嗎?
- Nov 21 Tue 2006 03:13
《胡雪巖》等八齣戲劇記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