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讀完了大衛.霍伯斯坦《和平年代的戰爭》,接著讀藍普頓《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今天讀完,獲益良多。
《和平年代的戰爭》從1988年老布希當選總統講到2000年柯林頓任滿,以巴爾幹地區、前南斯拉夫聯邦由米洛舍維奇等挑起
的種族衝突、種族清洗為骨幹,描寫美國政府和西方世界如何在這人道災難中投鼠忌器、互扯後腿,如何拖到1999年才轟炸科索沃,執行的過程又是如何被重重掣肘,然而終於打成了。
作者於那一大群政府、國會與軍方的相關人物都有介紹與描繪,旁及期間的其餘國際事件,作成了一部權力運作的大文章。我初次略讀,目前只看得出它簡要清通又流暢;以後再多讀幾本書,相信更可以看到它的好處。
《同床異夢》中文版剛出的時候老爸就買了,看完也給我看,我當時只看了一章,這幾天才重讀。藍普頓論述中美關係以及兩國(還有第三方)政治結構的異同,極其精到。身為在台灣活過那一段時期的學生,讀起來更有親切感:原來那件事是這樣子來的。關於台灣政治的部份,作者也掌握得相當準確。更要緊的是,這本書相當明白地給了中美雙方(也包括台灣)的領導人與民眾建議:我們這十幾年來是如何認識彼此的;我們應當如何繼續發展彼此的關係。
改天再摘錄一兩段,寫我的心得;這樣隨寫,也不嚴謹,也沒什麼意思。
- Jun 24 Sun 2007 23:51
和平年代的戰爭、同床異夢
- Jun 24 Sun 2007 22:57
學院派的張雨生、羅大佑研究
PTT雨生板板友殷同學寄來小論文:〈流行歌曲作為一種社會反叛:以敘事觀點分析張雨生歌詞創作〉,頗有可觀,然而我以為,與其說「反叛」,不如說「反抗」:你不滿這個社會忽視什麼、缺乏什麼、又失落了什麼嗎?我把它唱出來。這是一種建設性的反抗,也是我所推崇並力圖遵行的一種。
然則我最大的收穫,是在文後的參考書目。裡面有一部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舒汶,《從〈鹿港小鎮〉到〈東方之珠〉─論羅大佑的音樂創作與其在兩岸三地引發的文化效應》
有意思。上Google搜尋,果然在成大網站找到:
http://ethesys.lib.nck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830104-130454
下載來,有211頁,一口氣看完了。這一篇論文全景式地論述了羅大佑的歷史與影響,引用了許多我沒有看過的文章,對歌詞的解讀,也頗有創見(所幸,我的幾點自認獨到的解讀,並沒有被她早就說過)。果然嚴謹、正宗的學院功課就是不一樣,我若再循線去讀她提到的東西,定能大大增益我的研究。
《流行詞話》又要拖稿了。我原本以為我已經不算是閉門造車了,不想還是差得遠啊!閱讀論文中關於羅大佑詞曲中文化意念的闡述,我再度感受到了那種無與倫比的恢宏大氣,有為者亦若是,大丈夫,當如是。然則,才力畢竟不及,術業也不一樣,時代更是不同了啊。
- Jun 20 Wed 2007 04:13
我解我填〈遲到千年〉 ──兼釋「卮言」
我解我填〈遲到千年〉 ──兼釋「卮言」
蘇打綠〈遲到千年〉是相當詭異的一首歌。據青峰自述,它是:
寫在一次等捷運的時候
等著等著不耐煩就哼起來了
有的人的反應永遠是慢半拍
對這樣的特質
究竟是該厭煩還是激賞
至少對急性子的我
是很難忍受的
尤其很多事
一但錯過最佳的解釋時機
就會造成消除不了的芥蒂
如果不看這段,直接聽歌,很難看出歌詞是要表達什麼──尤其它用了很多生僻的詞。但就算看了這段再看歌詞,也還是很難看出每一句的意思。然而,它不是空泛無物的堆砌,它是有脈絡的,意象鮮明能給人感覺的。但那些詞也真是太天馬行空了──「卮言」、「倥侗」,我第一次看到這詞也是在這首歌裡,然後才不服氣地去查原典,後面的修辭更詭譎。
不過,能夠完全不顧別人聽不聽得懂,只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辭藻典故愛怎麼用就怎麼用,這種寫法倒也讓人有些欽羨,至少是我沒嘗試過的。那麼,我為何不也來試看看?於是沿用首句,模仿原曲的思路,也填了一闕〈遲到千年〉。沒想到,在模仿的時候,似乎我就把青峰的這首歌詞弄懂了。
- Jun 20 Wed 2007 00:23
遲到千年.詠史
青峰〈遲到千年〉起句「卮言春天 破碎鞦韆」,我酷愛之,惟憾原詞縱逸
太過,詞意天馬行空多有幾至不可解處;竊效李清照取歐陽修「庭院深深深幾許
」句填〈蝶戀花〉故事,另填一闋〈遲到千年〉。
遲到千年.詠史
卮言春天 破碎鞦韆
紙屑飄起鐵鏽庭院
散亂影片 寥落方言
往事何以追
也別說鄉愁有多麼悠遠 (也別說鄉愁多悠遠)
也不過疏離的自遣
島嶼的春秋雲煙漫衍
我們早已遠了七月
只是你總是太想特別
始終不願跟上時間
也許再加些矜持的敷衍 (也就矜持著繼續敷衍)
百年後再遲到今天
- Jun 20 Wed 2007 00:15
海巡進行曲
〈海巡進行曲〉這首歌其實寫得不錯,詞曲都很有水平,只是身在基層,官方版當然不能滿足我們。我在營時就一直想另外填一闋詞,這幾天才填好。
海巡進行曲
原曲下載:
http://www.cga.gov.tw/south/about_scga/%AE%FC%A8%B5%B6i%A6%E6%A6%B1.mp3
斑駁的船筏幽黯的海
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
外勤內務 精實管理
全靠我們義務役
刷漆、打掃、除鏽、砍草
上級督導任督不倒
巡防、檢管、通資、其他
值四休八哈哈哈
波濤洶湧 月正當中
出包裝死 調到勤中
- Jun 19 Tue 2007 01:18
歷史研究生守則
昨日下午去北投拜訪張克晉教授,蒙賜墨寶,書寫我輩應該注意並遵循的事項,又指點了很多學業上的要義與門徑,惠我良多,也不知道該怎麼感謝才好。就先把這張貼出來吧,以後要帶到大陸去,掛在牆上。
- Jun 16 Sat 2007 23:05
永遠的蔡琴
電視上,今晚蔡琴在金曲獎頒獎典禮上唱〈不了情〉〈被遺忘的時光〉〈恰似你的溫柔〉,益發穩健圓熟了,那種功力與風情,當今歌壇,沒有第二個人。這種歌手是不會被潮流沖刷的。
每聽蔡琴,我就會想到國中時一段趣事。
十年前正是日本小室家族當紅的時候,班上很多人在迷安室奈美惠,我們班導陳照蓉老師就不知道她有什麼好迷的,說:「我看她也就是和黑人的混血兒嘛,其他也沒什麼特別的啊,她那中低音也沒唱得多好......」
同學就鼓噪起來了:「那老師你說誰唱得比她好?」我精神也來了:老師會說誰?
老師說:「蔡琴就比她好。」
同學紛紛「嘔」聲一片,搖頭暈倒,受不了的樣子。我則沒出聲,在暗地裡大樂,我就喜歡這種拿個老牌唱將來比流行歌星的段子,而且我心下也挺贊同老師的。
而今十年過去了,蔡琴依然,安室安在?我看蔡琴至少還可以再唱二十年,老師誠不欺我也。
- Jun 15 Fri 2007 13:40
我的核心關懷
昨天又想了一想,我進研究所後,究竟要研究什麼呢?
我先前的想法是:一、有爭議的;二、有搞頭的;三、其影響到現在還存在而不為人所知的。不過,這樣也太籠統了些,何況近現代史內到處是這種題材,而我的核心關懷又是什麼呢?
「核心關懷」,對,我到底在乎什麼?小時候讀歷史時,我對哪些部份最有感覺?
以前上歷史課,我最喜歡看到文化交流或是新發明的描述。又想到以前寫的一篇斷章:施昀佑做劇團記錄,問「如果我的素材只有照片和文字,你們會想在那幾十頁裡面看到什麼?」游逸飛先回答「被放棄的想法」,童永昌說「創作者之間的衝突」,我則說「瓶頸的突破」──對了,我的「核心關懷」就是這個:「瓶頸的突破」。
謹此為記。
- Jun 14 Thu 2007 01:28
律師歌手蘇兒真
http://www.wretch.cc/blog/ninthchords
終於又有寫的是真東西的人了,蘇兒真,將律師工作中碰到的人與故事寫成歌,每一首後面都有本事。可惜,他的文章寫得比詞曲好。
這是一個感性的律師,然而他歌詞的視角,我覺得有點問題。一下是代入當事人擬他們的心聲,一下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去說話。聽起來讓人,很不安。我想,他是把他對法律、社會與人情之無奈的感受抒發出來,這些歌曲對他來說是那些案件的紓解。然而正如法律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源,他也解決不了,而他的工作又是分擔他人的問題,所以他的歌曲,聽了會讓人有些低潮吧,然而現實就是這樣。
他是唱出了社會問題和那些當事人面對的問題,然而他未能給他們足夠的、戰勝而超越那些問題的力量,也還未能達到一種由小見大、由近及遠的普遍的諒解。這種力量與諒解,是詩人與哲人的境界;如果他再學一學詩,再加以那麼多年來在音樂與法律工作上的歷練,其創作必能提高不只一個層次。
- Jun 14 Thu 2007 01:27
談張懸〈寶貝〉之入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
作者 youtien (胡逆天) 看板 Golden-Award
標題 Re: [感想] 入圍最佳作詞張懸的寶貝
時間 Mon Jun 11 12:19:38 2007
───────────────────────────────────────
〈寶貝〉這種詞是可遇不可求的天成之作,一首可以成為民歌的歌。
張懸寫這首歌時只有十三歲,很自然的,〈寶貝〉的詞曲都沒有什麼複雜的地方,是「機緣」造就的這首歌。據說,它是作者離家出走時在河堤上哼哼哼哼出來的。這種歌曲,自然而然地就有一種原始的風韻,沒有任何技藝、理論的摻雜。這是一首唱給自己的歌,而因為它渾然,所以它可以延伸到各個方面。
把這種作品和一般的創作放在一起,其實是有點不公平的;張懸自己長大以後也沒再達到這樣的地步(因為樣子變了)。這就好比拿我們的歌詞和民謠〈茉莉花〉比,不能比。
為什麼我說不公平?因為〈寶貝〉這種詞不是「作」出來的,它是一種自然的流露。人要達到這個境界,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小時候文理初成,而心靈還沒受過太多污染時,機緣湊巧而達到;一種是把文學與人生都修煉到透徹以後,「見山又是山」地達到。〈寶貝〉是前者,我們絕大多數人是在兩者中間。
所以,不能比。再者,你要選的是「最佳歌詞」還是「最佳作詞人」?如果是選「人」,我會推鍾永豐,因為他所用的心力昭昭可見,儘管我不一定喜愛或認同;張懸和吳青峰那兩闋,任於天性者居多。這天人之際,真的很難比。
- Jun 12 Tue 2007 21:59
高空的風流 ──寫給黑蝙蝠中隊的隊員、家屬與歷史
高空的風流 ──寫給黑蝙蝠中隊的隊員、家屬與歷史
歷史上,有太多感人肺腑、動人心魄的故事,它們隱衷曲折,它們壯懷激烈,它們體現了時代潮流,它們揭示了人的極限,它們因而讓人思索、讓人感念;然而,也被人遺忘,或者,只被渾閒地記著。
震古者未必就能鑠今。我們為什麼要重視歷史?因為希望藉先人的精神事蹟,來讓我們更強大嗎?因為想要從中參照,來給我們指引前途嗎?還是因為想要超越當下環境的侷限,而歷史能夠告訴我們,世界曾經怎麼樣,人類的可能有多少?
歷史確實可以供給我們這些,但是,我還是我,你還是你,而故事已是故事。有時候,我們不免要為戰爭年代的祖輩慷慨激昂一番,覺得每個人都該記得這些故事,都該對那些有名無名的英雄致敬。可是,致完敬以後呢?記得了又怎樣?「你」就能安心了嗎?或許,你還會想用力去「鑠今」:「歷史向我們顯示了如此如此,所以我們應該這般這般......」可是,你做得到嗎?你做到了嗎?那又是對的、好的、真的嗎?今天的你我──到底要怎麼樣,才算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先人?
* * *
我的外公傅定昌是空軍三十四中隊,也就是「黑蝙蝠中隊」的一員。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深夜,在一次臨時偵查任務完成後的返航途中,他與十三名同機隊友在廣東省恩平縣上空被共軍擊落,機上十四人均放棄逃生,選擇殉機。隔天,蔣經國與一眾將官的吉普車又開到了新竹空軍眷村,向家屬通知「失蹤」。那時,我的母親六歲,大舅舅三歲,小舅舅不到一歲。
一九九一年底,不到九歲的我發現媽媽開始整天打電話,一會打給媒體同行,一會打給空軍總部,一會打給很多家的人,一會還打到大陸;我沒問她在做什麼,後來我才知道,是有家屬找到外公他們了,打算組團去大陸,把遺骨挖回來,於是媽媽和戰史研究者劉文孝先生、軍事記者翁台生先生一起在聯合報繽紛版發了三篇文章披露往事、召集家屬,然後與家屬協調組團,與大陸協調幫助,與空總協調迎靈,與媒體協調報導。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哥哥從小叫的外公不姓傅,而媽媽他們都只叫他「蔣伯伯」。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外公他們在碧潭空軍公墓風光合葬,得到了遲來三十三年的哀榮,我也懵懵懂懂地跟去了。當時媒體報得很大,但還是再到後來,我才在媽媽的文章〈爸爸回來了〉以及家屬合著合印的紀念集《赤空凝碧血》裡面,明白了整件事情。不過,我似乎沒有怎麼被影響到,我還是每天放學後就在打電腦、看小說、看漫畫。歷史對我有作用嗎?
一九九四年,另外一架黑蝙蝠的家屬去浙江挖了骨灰回來,那次當地政府要求低調,家屬也沒多聯絡媒體,就沒怎麼報導;二零零一年底,第三架回來了,這次有聯絡媒體,記者們也因而再說了一次黑蝙蝠中隊的歷史。爾後每一兩年也又會有一些相關的電視節目、專題訪問或是專書出來,劉德華的唱片公司還看上這段故事,拿去配一首韓國曲編了一闋〈黑蝙蝠中隊〉。不過,也很難說大家就都知道了這些「應該被記得」的人與事,就算有,可能也還是「等閒視之」者居多吧。
- Jun 12 Tue 2007 13:25
林宏一學長的〈清華思沙龍‧向勇敢的人致敬〉記
- Jun 12 Tue 2007 13:15
來讀中庸吧
在北大面試完那天晚上和同學鍾子、顏子一起參加了一場《論語》讀書會,過後念念不忘。在我還沒離開這裡之前,我們也來開個讀書會吧?讀一部短篇的就好,也不會耗掉太多時間。
我向顏子提議讀《中庸》,他說《中庸》對我們這個年紀太難了,而且即使四十多歲的人也不一定能領會。我們這個年紀還是比較適合《論語》《孟子》這種方便入門的著作。
於是想,那來讀一本什麼近現代國際關係或外交史的好了,我們以後也會用到。顏子曰,不如讀一讀西方哲學,我們對西方哲學都沒什麼基礎,而聽說大陸的學生在這方面都用過功。我想這也是不錯──但是讀哪一本呢?
結果我還是比較想讀《中庸》。翻了一下,這裡面的義理是真的很奧妙,但我們也不必自限說一定要到再大一點又有些歷練才來讀吧?況且我們又何必要讀精讀通、讀出什麼驚世駭俗的心得來?大家讀了兩千多年,也沒誰敢說能精通《中庸》,那我們又何必給自己什麼壓力?
再說,《中庸》篇幅不長,朱子把它分三十三章,大概也就一千多字;讀書會每次四個小時的話,兩、三次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有沒有人有興趣?
- Jun 10 Sun 2007 23:09
《張協狀元》和《野豬林》
今天和老媽在國家戲劇院連看了兩齣京劇:《張協狀元》和《野豬林》。
前者是上世紀才重新發現的八百多年前的劇本,改編後上演,基本就是負心漢的那一套,劇情進展得相當原始,也頗有些不合理順暢的地方,但亦有古人的巧思在焉。
《野豬林》就是幾百年的經典劇目了,于魁智的林沖,楊赤的魯智深,李勝素的林娘子,個個都是一級演員,每個角色都有個性有出彩,從頭到尾幾無冷場,果然好看,真好看。
觀賞時,我浮想聯翩的毛病又犯了:如果我來編一齣戲......以後把近現代中外關係史學成了,來寫齣歷史劇如何?像是《上海公報》始末,尼克森、季辛吉、毛澤東、周恩來;珍寶島事件、印巴危機......
以後讀書又多一項樂趣了。
- Jun 08 Fri 2007 23:46
徵求黑蝙蝠中隊相關圖片
在新竹眷村博物館和清大的活動中看到不少黑蝙蝠的歷史照片,想收集一下放在這邊的相簿裡給大家看,希望各位能夠提供。這裡我先貢獻我們家屬1993年出的紀念集封面。
- Jun 07 Thu 2007 12:42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對得起他們嗎?
基本上這種論調已經無須再說了,向政府和政客訴求,他們不會理你們,「政治正確」的民眾也不會被打動;說給自己人聽,也沒有意義。要訴求應該把對象改為人民。
台灣對不起對得起他們又怎麼樣?他們需要台灣「對得起」他們嗎?我們在乎這些嗎?我不知道那些倖存的隊員和其他遺族想法如何,我個人是不那麼在乎。老媽當年奔走到隆重軍禮迎迓下葬,這樣已經差不多了;該繼續呼籲政府的是把剩下七架的遺骨也找回來,至於立碑建紀念館什麼的,政府做也好不做也好,民間想做的人來做就好了,或許還比政府更適合。
還是那句話:別問「台灣」或哪些人對不對得起他們,問「你」對不對得起他們,還有如何才算是對得起他們,這才是有意義的問題。就算立碑又建紀念館還拍電影得大獎賺一百億,你人生如果還是渾渾噩噩被別人操來弄去,那又算什麼?
台灣,對得起他們嗎?
【聯合報╱黑白集】 2007.06.07 03:11 am
若非香港鳳凰衛視煞費苦心地蒐遺訪故,拍了部「台灣天空的秘密」紀錄片,若非作家龍
應台及清大學生們看了影片,感動之餘舉辦了「黑蝙蝠在新竹--向勇敢的人致敬」座
談會,則當年為台灣出生入死的空軍蝙蝠中隊的故事,恐不會在此時引起社會偌大關注。
從民國四十一年到六十一年,整整二十年,這些以生命捍衛台灣安全、以鮮血換取美國對
台經援的勇士,飛遍中國大陸蒐集軍情,探取中共核子基地機密。在中共戰機與地面炮火
攻擊下,一百四十八人英勇死難,其中絕大部分連骸骨都下落不明。
對美國而言,這是冷戰的代價;對台灣而言,他們是為捍衛這塊土地不落入共產極權而戰
。如唐飛所說,他們以犧牲換來台灣的繁榮。
- Jun 07 Thu 2007 12:15
「黑蝙蝠」殞落 全為美翻雲手
這是近日所見各方意見中,腦筋最清楚的一篇。昨晚看中天和TVBS談話節目
,談黑蝙蝠中隊也把它和「保衛台灣」「愛台灣」連在一起,真受不了。當年他
們哪裡是保衛台灣?他們保的是中國、中華民國;他們保衛台灣天空?才不是,
他們是幫美國侵略中國領空。那時候從老蔣以下大家唱的都是反攻大陸,三十四
、三十五隊是用來拉住美國人的棋子而已,哪裡有那些人所謂的「保衛台灣」了
?這從來不是一個概念。
而可能更諷刺的是:因為有了三十五隊U-2高空偵照,美國得以得知中共的核
武發展情況,「原來他們已經這麼厲害了!」結果反而讓尼克森、季辛吉等加強
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的想法。如果這樣看的話,我們出生入死換
來的情報,恐怕恰恰讓國府賣了自已呢。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877886.shtml
「黑蝙蝠」殞落 全為美翻雲手
【聯合報╱謝劍/佛光大學名譽教授(台北市)】 2007.06.07 03:11 am
最近一系列有關冷戰時期的史料曝光,如紀錄片《台灣天空的秘密》,名作家麥美蘭新著《尼克林與毛澤東》,透露七二年會談時犧牲台灣的真相,加上美國外交文獻的逐漸解密,令人目不暇給。其中尤以《台灣天空的秘密》有關「黑蝙蝠中隊」的事蹟(以下簡稱黑片),一百幾十位青年飛行員為美國的利益火中取栗,平白犧牲,在痛定思痛之餘,人們必然會反思,究竟為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