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首寫了三年的歌詞貼一下。
赤空碧血 曲:羅大佑〈你的樣子〉
那風雨飄搖的新竹風城 迴盪著前一夜的隆隆機聲
那歷盡風霜的空軍眷村 哭訴著再不回的失事良人
嘆只嘆那風雲的變化 把多少生靈悉付戰爭
泣別以往乘風的容顏 孤兒寡母徬徨離去另覓生存
那高空的風流總無情莫測 翻覆著下界的雲雨微塵
那鐵血勛章的風光背後 是斑駁不可睹的民族傷痕
為只為那鋒面的膠著 讓多少生命作了犧牲
何等悲謬隨風的忠貞 菁英隊伍繼續無悔賣命外人
黑夜蝙蝠 出沒在冷戰的年代
前仆又後繼 維繫中美的依賴
赤空碧血 豈只是征人與妻兒
忠烈的英魂 你們是歷史的悲哀
那滄桑的風景他總在變更 幻化著多少人事恩怨浮沉
- Jun 07 Thu 2007 09:16
赤空碧血
- Jun 06 Wed 2007 00:17
新竹.清大思沙龍.黑蝙蝠中隊
下午兩點多和爸媽、郭冠英夫婦、林宏一學長一起出發去新竹,到了後先參觀一下新竹眷村博物館,我是第二次來了,他們還沒來過。五點先送我到清大,我參加了在貓格拉底餐廳的歡迎會,並於六點半演唱了〈赤空碧血〉,思沙龍同學沒能及時把歌詞印出來給大家,是活動的瑕疵。爸媽他們則去別地方吃飯,七點多大會開始再過來。
今天來的人很多,媒體也很多,也有採訪我的,我現在接受訪問有點經驗了,先問記者想問什麼,然後站在記者、報紙或電視台的角度,擬一些適合的話再作答,比較不會出錯,不然就是把我這網址寫給他們。不過等我擬好一段講話的時候,已經找不到那位要訪問我的電視記者了。
大會到十點半結束,明天我把報導收集一下,再補記今天的事。如果這裡有記者想問問題,也可以回應本文。我建議,直接把問題寫出來問,我再書面回答,比較方便也不會失真。
- Jun 04 Mon 2007 23:11
高空的風流
明天是清華大學思沙龍「向勇敢的人致敬」活動的日期了,我和爸媽都會去,我會唱〈赤空碧血〉。不過聽說羅大佑有事不去了,龍應台改聯絡上許景淳。
先轉錄龍應台前幾天在報上登的文章;我也寫了一篇,過幾天再貼。
一個國家 記得誰?(上)
【聯合報╱龍應台】
2007.05.31 01:53 am
評斷一個國家的品格,不僅只要看它培養了什麼樣的人民,還要看它的人民選擇對什麼樣的人致敬,對什麼樣的人追懷。──約翰‧甘乃迪
一架飛機的殘骸
1998年,在美國內華達州長大的史帝夫‧瑞銳去爬查理斯騰高山。在接近四千公尺高的南峰處,他再度經過一堆飛機殘骸。這堆飛機殘骸,從他有記憶開始,就在這裡了。小時候瘡痍滿目、遍布山坡的焦鐵廢塊,經過幾十年登山客的淘取,已經少了一大半。
史帝夫看著被風霜雨雪逐漸消磨的殘骸,突然升起一個念頭:儘管不知道是什麼人,為了什麼任務,在這人煙罕至處喪生,人們都應該為死難者在這裡立一個小小的紀念碑。
立碑,他就必須一一找出死難者的名字。下了山來,他帶領一群少年童軍開始四處打聽這個殘骸的來歷;足足打聽了一年,沒有人知道。1999年,從一本寫查理斯騰山自然史的書中,他發現了一個記載:空難發生在1955年11月17日。機上十四人,全部喪生。
- May 30 Wed 2007 21:54
新華社內部考核
甲:「聽說我們社前陣子搞了個內部考核,副總編輯級別人員都要抓去考試,考題是我們社長前幾年的幾篇講話,要從這些講話裡面編出一篇新聞稿,我覺得這事忒荒唐。」
乙:「你們社長有很令人尊敬嗎?」
甲:「也沒怎樣啊!就那個樣啊。」
丙:「不,我說,這個考試是有意義的。」
甲:「喔,怎麼說?」
丙:「因為記者常常要採訪很多並不令人尊敬的領導。」
眾笑。
- May 29 Tue 2007 07:56
前途
這幾年從讀書、畢業、當兵、退伍到現在考研究所準備繼續讀書,對於「我將來能幹什麼」的問題,總會想過很多次的。我是想了很多遍,可到現在也還沒想出什麼清晰堅定又篤實可靠的計畫。我想幹什麼呢?我想當作家,寫文章畫漫畫編劇都可以,總之是想搞能影響大眾的文化產業,然則如果機緣未到,這之前或之外,我還能找什麼工作呢?公職我不想,教職我寧願在體制外;去企業上班幫別人打工?我未必願意,要做也不一定會比別人好。繼續在學術界走下去呢?或許,但如果不是真的有這方面的志趣,而是找不到其他出路才繼續讀博士,那就有點可悲了。
不過,雖然我讀的這個歷史系沒有多少條明確的出路(那幾條我目前也不太感興趣),不能給人什麼就業上的安全感,但我反而覺得這是好事。因為,「不安」能使人活泛,能驅使我持續進步、持續探索。有些人找到穩定的工作以後,學問就停下來了,一輩子或許也就那樣了,我絕對不要那樣。
再者,讀了這幾年書,我最近也有了一點想法:
雖然中國有十幾億人,有些事,還真就只有一兩個人會做;還有更多事,也是對國家和文明發展有價值的,或許也有很多人知道它重要、它值得,但就是沒人會做,或者沒人去做。這時候,機會就該輪到我這種讀書人了。總是會有路的,沒有路我也可以開闢。
從以前到現在,都有很多人強調理念、創意和夢想的重要,也有很多人基本民生問題都解決不了,聽不下這種高調。然則,如果環境允許,你還不去追求理想或者先盡力在學問上能爬多高爬多高,而只想還是去找份好工作就算了,這是不是有點對不起支持你的家人和社會呢?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都太多人在現實前面畫地自限了,即使他們的經濟狀況本來是允許他們繼續在學問或藝術上發展的,太可惜了。
從小所見,報章雜誌以及網路上大部份的論說文,都在談大環境、埋怨大環境、指責大環境、哀嘆大環境,卻沒有多少在談「我們能怎麼辦」或者「我要怎麼辦」「我正在怎麼辦」的。於是我決定我寫文章一定要拿出辦法,我的辦法,乃至你我可以實行的辦法。
於是,讀了幾本古書,尤其是儒家經典以後,我覺得我漸漸找到了「拿出辦法」的辦法。二十六日在機場碰到個在某鄉政府做事的北方人,閒聊起來,聊到政治,我就有意地把話題往這「個人因應之道」的方面帶,然後講了一遍《大學》的道理與功能,來彰顯文化的價值與用處。那位仁兄聽得頗有興致,也都能接受我的想法,末了還欣然說「上了一課」,對面一位桃園來的大叔也說「果然讀書人就是不一樣」。我滿開心的,雖然說得口很乾,但證明了我書沒有白讀,現在我也可以啟發人了。相信我說的能對他們有些幫助,相信我能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 May 24 Thu 2007 12:02
正確面對麻煩與「不確定感」
這是去年四、五月為了應付局裡的投稿任務,寫來投給《海巡雙月刊》之「心輔園地」的,後來沒上,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我真話講太多;二、審稿的人夠聰明,看出我文章裡「刺」很多(這是完全可能的,他們都是官啊)。剛剛看了看,這篇好像還沒貼上這裡,就貼上來給大家笑一笑吧。注意,我這篇沒有講廢話喔。
正確面對麻煩與「不確定感」
擔任心輔官四個多月以來,輔導了許多因學習狀況不佳而適應不良的新進弟兄。他們適應不良的原因何在?這些弟兄是在擔心什麼、害怕什麼?晤談所得的答案,通常是:擔心學不會、做不好事被罰、被罵乃至連累單位,害怕遭受鄙視和欺侮。而他們有什麼期望呢?一致的答案是:希望不要有不能應付的事情,能夠無意外地平安退伍。
經我歸納,簡而言之,大家怕的,也就是「麻煩」與「不確定感」。所以這時候,我都會試圖與弟兄建立一個觀念:「不只是你,大家都怕麻煩!」
怕麻煩、怕出狀況,本是人之常情;但就因為我們都怕麻煩,所以我們必須勇於面對麻煩,來防止更大的麻煩。例如我剛入伍不久時即發現,連上的幹部雖然會教訓、處罰弟兄,但從不過度。為什麼?我馬上想出來了:因為怕違反規定,怕被申訴。幹部也是人,也可能因為不想麻煩而草率對待弟兄,所以要設立一個更大的麻煩制衡。不然,如果不管,則一旦幹部作為失當,造成基層反彈而釀生事端,麻煩就不只是一個單位的了。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擔心受到不合理的對待,分擔到義務役身上的責任,必然是一般人都能學習、處理的;如若不然,那是管理者的失職。但相對的,自己份內該做的工作、該瞭解的事情,我們便應掌握好,而不是畏苦怕難,逃避推諉。因為,不肯面對小麻煩,將來就會有更大的麻煩。
把這個理論擴展開來,還可以再延伸到政府、法律存在的必要。不過,我更感興趣的問題是:這種抗拒學習的逃避心理,從何而來?
我馬上想到,應該和在學期間的經驗有關,而許多個案的晤談都證實了這個設想。例如一位具憂鬱症狀的弟兄,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狀況就不好,老師又都只照本宣科,引不起他的興趣,平時表現不好、考試考不好,老師也只冷嘲熱諷或嚴厲責罵;個案因此經常沮喪,而連帶產生生理上的不適如頭暈、想吐,請病假就醫,老師又主觀論斷他裝病,令個案感到不受尊重、不被瞭解而愈發抗拒上學,學習成績自然也好不了,而「學不會」的挫折感又令他更畏懼學習而趨向逃避,如此惡性循環,一直持續到他高中畢業。及入伍至今,他仍無法突破心理障礙,總害怕做不好事情被責罵,雖然幹部都已很親切地帶領、教導,也勸他「不要想太多」,他還是經常擔心這、擔心那,覺得自己很沒用、對大家是累贅、麻煩。這就是學校老師不用心面對「麻煩」與「不確定感」造成的惡果。
我剛入伍不久時,也比較過軍中幹部與學校教師的作風,竟發現排長、班長普遍優於老師──軍中幹部罵人,但不會侮辱人;部份學校老師訓斥學生時,則會講得非常傷人自尊,甚至辱及父母!為什麼?就是因為學校申訴制度不如軍中完全,而中小學生也不如已成年的役男有反抗能力,沒有一個夠大的「麻煩」在制衡不適任人員,才使得他們儘管粗率、武斷卻仍能安居其位啊。
此外,這部份教師的作風還造成了一種很壞的影響:許多學生因此不敢與老師溝通,覺得如果去找老師的話,老師會認為是給他添麻煩而厭惡學生;到了軍中,就變成不敢與幹部溝通,覺得反映問題會讓幹部不高興而想來整自己,即使幹部主動關心,還是會悶著不多說。所幸,部隊還設有心輔官負責發掘這一類的問題。
- May 22 Tue 2007 22:27
另外一種史觀
前幾天和在外交部做過事的林阿姨講故事:
有一次,中南美洲友邦官員來訪,我們很得意地向他們介紹台灣三七五減租以來種種政治經濟措施的成效。講完後,友邦官員說:
「你們是白癡嗎?你們把那些人養大了,以後搞掉你們的就是他們!」
於是友邦官員考察了國民黨的歷史教訓,回去把他們的專制改得更完善了。
- May 18 Fri 2007 00:55
2、千古相傳的基本心法
2、千古相傳的基本心法
想寫好一首歌,先做好一個人。做好了一個人,有了豐富的觀察、思考、感受、表達能力,才能不只靠天份或機緣地寫出好歌。這一節,我們介紹一套千古相傳的基本心法,曾經有人從它成為聖賢,曾經有人從它得到智慧,多數人則終其一生不知它有如許奧妙。下面,我們引用幾段文章,請把閱讀步調放慢,一字字、一句句地讀,或許你也可以像之前的我一樣,讓它點化了自己,而提昇到了一個嶄新的境地。
* * *
一切文學創作皆是「心的探討」。吾國多只注意事情的演進而不注意辦事之人心的探討,故沒有心的表演。其次,中國文學中缺少「生的色彩」。「生」可分為生命和生活二者。吾國文學缺少活的表現、力的表現。
如何始能有心的探討、生的色彩? 此則需要有「物」的認識。既曰心的探討,豈非自心?既曰力的表現,豈非自力?既為自心自力,如何是物?此處最好利用佛家語「即心即物」。自己分析自己探討自己的心時,則「心」便成為「物」,即今所謂對象。天下沒有不知道自己怎樣活著而能知道別人怎樣活著的人,不知自心何以能知人心?能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人生。老杜的詩是有我,然不是小我;不專指自己,自我擴大,故謂之大我。
──民國.顧隨,《駝庵詩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May 17 Thu 2007 19:32
傳書遊戲
施昀佑跟著台大戲劇系拍了一年的劇場影像紀錄,最近展了出來也集結成書了,展覽和書名都叫《後台》。昨天晚上去看,與施昀佑聊了聊天,他問我要不要買一本或是拿一本,我面有難色,說我家的書已經太多了,而且我不懂這個,這本書在我手上也發揮不了什麼用處......
「要不然你有認識什麼文化界的人,可以送給他?」施昀佑說,他覺得台灣現在缺乏「影像編輯」的人才與概念,所以想知道有沒有人有這樣的興趣或需求。我說:「就像雜誌一樣,而更精緻一點的,例如報導文學嗎?」答曰是。
我想了幾個人,感覺都不太對。也別說這樣沒事就送一本書給人家,介紹說我這學弟有前途有點唐突;就算人家有興趣,如果太忙或不懂這塊呢?
於是,我說:「要不然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好了。」
「什麼遊戲?」
「你在這本書上留下聯絡方式,簽個名給我,我再簽個名,傳給可能對這些有興趣或者可能知道哪些人會有興趣的人,他再簽個名傳下去,最後傳到一個真的有興趣來寫信找你合作的人,你就知道都傳給哪些人了。」
「滿有意思的!拿一本書來玩個遊戲也不錯。」反正他還有幾百本。
所以,就來玩吧!
- May 16 Wed 2007 23:55
穆穆惟止止,熙熙證如如

今天在往復論壇隔水觀音老師的網誌裡看到這篇文章,大意是一個大悶蛋同學作《荀子》報告作得無聊至極,老師在台下只好和同桌扯淡,從對聯開始扯,同桌說自己做過的最喜歡的對聯是:穆穆惟止止,熙熙證如如。分別出自......
隔水觀音嘆道極品,我一見也驚為天人,稍後便找到原作者「清廬」的發帖了:
穆穆惟止止
熙熙證如如
上聯穆穆,下聯熙熙,《詩》「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又熙熙,《老子》「熙熙如登春台」,雖言識心逐物,或亦可作此理活潑流暢會。止止,止乎其所止,乃物各付物矣。如如,乃佛語。文王,孔,老,佛,為何人哉?電光火影,莫管他閒事,且不如識取自己。丙戌八月贅識。
便拿來給大叮噹作楹聯吧!之前他很喜歡《莊子‧德充符第五》:「 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不過太長了。
抱歉,沒學過這些的同學一定看不懂。謹以此圖向清廬先生致意;這一尊大叮噹是我堂妹瑞真畫的。
- May 15 Tue 2007 21:06
我搬過來了

決定從無名搬到這裡,這兩天再把相簿也搬來。
現在在與樣式搏鬥。剛剛以「火狐」樣式為基礎,另外做了一個抬頭圖(就是上面的「大叮噹本尊」),改天抓到要領再把這些橘色的條條和狐狸也改過來。是不是有一個修改樣式的精靈,讓我不用和CSS的文檔硬幹?
- May 12 Sat 2007 01:47
短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只是我們沒辦法干涉你不負責和教唆他人不負責的自由。
這幾天作息比較正常,卻沒做多少正事,稿子也卡住。我好像還是深夜寫稿比較順,真悲哀。
- May 08 Tue 2007 21:27
淪為嘲諷的中國話與台灣話
如果說S.H.E的歌曲〈中國話〉是對中國風的廉價消費,那麼,學者借題發揮來批
判台灣鎖國,就是拿著偽鈔當寶鈔來給政治主張打廣告的拙劣宣傳。但是,另外一批
論者說歌手媚中、學者荒謬,也同樣只是以本土主義批鬥異己;某報又引用網友仿作〈
台灣話〉與原曲打對台,也是在文化上和商業歌曲製造者降到了一個層次的不智之舉。
結果就是:中國文化形象、統派政治主張、獨派政治主張、台灣文化形象,全都被這場
從一開始就失焦到底的筆戰給污損、拉低與窄化了。
不管是要唱〈中國話〉還是要評論它,我們都該先搞清楚:作者的動機是什麼。是
真正仰慕上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而欲接近之,還是只想跟風來譁眾取寵,或預期爭議來炒
作話題?從〈中國話〉的詞曲看來,很難讓人不認為只是後者。
既然如此,政治立場為統派的人,當然就不該拿它來為己張目;文化上擁護中華者
,更應該第一時間站出來,批判這種歌曲的輕浮與不當,並且設法示範,真正優美的中
華詩歌,該是什麼樣子,又能帶給我們時尚感之外的什麼。可惜,目前發生的事實皆與
上述相反。
獨派論者見此,當然可以批判歌手與統派學者,只是,他們的動機又是如何?是徒
然批鬥他人以肯認自己,還是尚有揭櫫正道,願以惕勵的善意?略觀近日網上、報上的
議論,我也只能悲哀地說,大多數都只是前者。
- May 07 Mon 2007 08:05
苔色滿牆尋故第,官威在我起新樓
PTT2 ailys出題對對子,剛剛起來看到,就對了一下。雖然沒有全部惡搞,也要惡搞大部份。
※ 引述《ailys (晴小晴。)》之銘言:
: 來玩吧來玩吧~* 需論平仄及對仗。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 新。 江上青楓秋帆遠 。 (這題目我就很不喜歡了- -)
: 1 落葉他鄉樹
劫灰故國魂
: 2 苔色滿牆尋故第
官威在我起新樓
: 3 雨昏青草湖邊過
誰使男人地上哭
: 4 桃李春風一杯酒
肝腸爆串五加皮
- May 02 Wed 2007 12:17
慎芝、關華石特展(臺大總圖五樓)
昨天去台大總圖五樓看了詞人慎芝的文物展。我生也晚,沒碰上《群星會》的時代,然而從那個時代的歌星以及這次所見的歌詞、文物,可見慎芝女士是個實在的善良人。
我並不怎麼喜歡慎芝的詞,覺得太普通了,偶有佳作,但總也不出健康無害的愛與情。我小時候不喜歡情歌,現在是能欣賞她詞裡的溫柔敦厚了,但也不會以為滿足。慎芝代表了那個時代威權統治底下的純樸善良,我對那個時代沒有太多好感,然而它如果有留下什麼好東西的話,我會接起來的。
展覽中最吸引我的是幾張修改中的〈玫瑰人生〉簡譜手稿。手稿上的詞曲都和定稿有不同,慎芝還用鉛筆自己批改歌詞,圈圈劃劃塗塗改改,說這句不合文法、那句太普通。我這種填過詞的一看,就知道其中的艱辛了。我們聽到的版本雖中規中矩似乎無甚特出,但我們經常忽略了一點:要打磨到那樣沒有大的瑕疵,也不是容易的。
還有一點要說就是展方太不上道,展覽櫃中那樣有批改痕跡的手稿有四張,呈扇狀重疊,我只能看到最上面那張的全文。最有料的東西竟然那樣擺,搞什麼!
- May 02 Wed 2007 03:59
1、一切從動機開始
流行詞話
總論
第一章
1、一切從動機開始
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天份?努力?環境?運氣?還是經濟、器具?
我認為,是「動機」。
任憑你有多好的物質條件、才華技藝,如果你不想寫,你就不會去寫;勉強要你寫,你也寫不好。李白有一二好處,杜甫不能道;杜甫有一二好處,李白不能道,為什麼?通常人會說,那不是他們的風格、他們不是那種氣質;我會說,是因為他們沒有表達那種氣質的動機。
為什麼我們會在某個時候,想唱某一首歌曲?一定是我們有著某種動機,而歌曲內涵的聲調,可以將你的動機引而發之,成為情感的紓解,與一切同感者共鳴。同理,當我們欣賞一首歌曲,或任何一件藝術作品,乃至任何生物的言行舉止時,我們也不應只看它本身的面貌,我們還要能觀察、理解它背後的動機。這樣,我們對藝術與人生才能有更深入、更精彩、更確實的體會;我們的共鳴,也才能更醇厚、清澄、永遠。
(如果你是學術中人,上面那一段話,也可以改寫成:除了看文本的內容,還能瞭解它背後的脈絡,這樣才能確切地掌握其中的學問;輪到你自己寫作時,你也才能衡量自己的能力與當下的脈絡,以最適當的方法,從最關鍵的一點切入。)
- May 01 Tue 2007 23:37
Wii吸塵器
今天看到新聞,有個工程師改裝了家裡的吸塵器,改成可以用Wii手把來遙控;任天堂發言人說不鼓勵這種行為。
那個發言人未免笨了些。如果我是他,就會大加稱讚,並且建議他再進一步,開發可以用雙截棍操縱的戰鬥機器人,到時候,我們就可以增加至少一種運動節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