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寫的。
期末情歌 2007.12.30
期末報告填滿我的腦
填不滿我的心
黑夜裡我想念著你
我的小親親
我有好多複雜的線索
要編成一卷論文
更多纏綿的情絲我有
望你來解悶
心啊心 我的小親親
何日才能不再辜負你
肝啊肝 我寶貴的身體
何時才能不再虧待你
嗷 嗷 嗷 嗷
現在就去寫報告
- Jan 24 Thu 2008 17:54
期末情歌
- Jan 15 Tue 2008 21:39
「過去」的異國化
「過去」的異國化
──從新舊版台灣高中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史教科書談起
摘要:
西諺云:“The past is like a foreign country.”過去的學人以中國文化的傳承者自居,教科書的文本也從未質疑過自己的身份,它就是在介紹「我們自己」的東西。然則二十世紀末期以來,由於政治上分離的形勢與史學上後現代的思潮,當代台灣的學人意識到了自身與傳統的隔閡,於是教科書也便肯認了這隔閡, 從而採取了一種比較客觀的態度,在一定距離外,不那麼把自己當成同樣的中國人地來講中國的學術文化。或許,我們可以將此情形稱為「過去的異國化」。然則,如此冷靜客觀地將歷史知識化,在更能把事情講清楚的同時,是否也喪失了「與過去一體」的傳統精神,而反在「感受」上,讓學子疏遠了歷史文化?
關鍵字:台灣 教科書 中國文化史 國學概要 一綱多本
民國九十一學年度,也就是2002年9月開始,台灣中學教科書進入「一綱多本」時代,廢止舊日由國立編繹館編寫頒發的「統編本」,開放民間按照教育部頒課程標準編寫教科書,再經審定出版使用。時至今日,高中教科書市場上共有南一、三民、康熙、龍騰、正中、遠東等數家。
新制的構想,是促進「百家爭鳴」,推展多元價值,將教科書從國家意識型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然而在實施中,由於編者水準不一,教學上配套措施的不完善, 以及大考命題範圍的不確定,造成了許多師生莫衷一是的困擾;在促進「百家爭鳴」上面,也多有編者、論者以為,政治力量依然控制著「一綱」與編審過程,使違反審查委員之意識型態的課本無法出版、或遭強迫修改。[1]
在這意識型態的爭議中,最常引起學界爭議及社會矚目的,是歷史與國文科。在歷史科,自認或被認為傳統派、泛藍和「統派」的指責民進黨政府搞「去中國化」,意圖割裂歷史記憶,斷絕學子對中國傳統的認識與認同;自認或被認為後現代派、泛綠或「本土派」亦抨擊曰「舊學閥」依然佔據著位子,以「大中國主義」阻撓著新觀念的發展與思想的解放。[2]在國文科,則有文言文、白話文的比例爭議,即傳統與現代的輕重爭執。
我於2001年高中畢業,經由末屆聯考(大學聯合招生考試,後改名為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實質未變)考進台大歷史系,是倒數第二屆「統編本」的使用者。新制實施以來,我也不時參與相關討論,然我所關注者,並不在爭議中的意識型態對立;我選擇的是一種務實的態度,面向每一個以前或現在的學生,討論新教材有哪些確實的進步,而我們能如何更好地掌握這些學科,建立對歷史文化的認識與觀念,超越當前的政治紛爭而接近真理、真相。
2007年10月,在林穎曾女士北京住處,我偶然見到了她父親林尹(景伊)先生初版於1953年的著作《中國學術思想大綱》,展讀一遍,大感親切,覺得內容和我高中時所讀《中國文化史》、《國學概要》課本的理路極其相似。原來,林尹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主任,且於師大國文系創系初期主導學術方向,在教育界影響極大;那麼,中學教科書依其所學而編,也很合理。
為《中國學術思想大綱》作序者,也是大名鼎鼎的學者潘重規先生。其序曰:
......林君為民初國學大師林損(公鐸)先生之姪,既承家學,復師事蘄春黃侃(季剛)先生,得其真傳;且嘗親聞餘杭章炳麟(太炎)先生之緒論。為學自文字訓詁入手,尤明音韻之理;博通經史,兼及諸子,於周易老莊,最有獨到之功。至於佛學,則由成實俱舍,以至法相空宗,莫不深明洞澈,洽而能精。......[3]
《中國學術思想大綱》封面題字為林尹自署;當時在旁邊還有一冊章太炎的《國學略說》,也是林尹題的字。當下,思及章氏辦「國學講習會」、整理國故之故事,我有了一個想法:或許,在某種意義上,1949年後在臺灣教育體系下生長的我們,都是章太炎的徒子徒孫!
雖然黨國思想閹割了學術精神,升學主義僵化了教學內容,多數學生在課堂內不能明達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義,聯考過後也通常就從此將課本拋諸腦後;然則,如果他們爾後不再接觸相關知識,那麼中學課本,就是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認識的來源。因此,從章、黃到林尹再到其遍布於各級學校的弟子,他們所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道統及其思維、情感,透過師範體系與教科書,在台灣延續了下來;無論你認不認同,在2002年一綱多本新制實施以前,我們對於國學,應可說有共同的對話基礎。然而,以後呢?
- Jan 08 Tue 2008 01:09
來吧,2008
一月二日 三
新的一年到了。在動筆與期末論文奮戰前,先寫幾段散文暖暖手。
作為歷史系研究生的第一個學期即將結束;每到夜半,想起最近所學,和這世上種種思想、觀念領域的問題時,我最近越來越常有這種感慨:
我是讀了多少年的書,才走到了現在這一步的啊。
然後是感恩,對我們人類歷史上的賢人與智者。道家向我揭示了權力的虛實,儒家給了我秩序與秩序底下的參照,佛家教我超越執著然後更能回向現實;西方哲學教我邏輯,文學使我得以接觸中文與英文世界中的心靈與智慧,史學與社會科學使我得以通曉人性與事物的複雜,數學與自然科學令我明白且樂於明白宇宙運行的規律。以上這些綜合起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或曰感天應人,似乎已不是什麼難事了。
我很幸福,我感到我是自由的。多麼不容易,人類花了幾千年,才把這些道理摸了一部份出來,而今只要讀十幾年書,上上課,上上網,這些全在你眼前;只要願意去學習,這些知識就在你掌握中,隨時能轉化成智慧。
雖然我的數學與自然科學只讀到中學程度,雖然我對政治權力運作、金融遊戲規則也缺乏深刻體驗,雖然我在史學本行也才入門幾年,但至少,我不是蒙昧的人了。我對世界有概念,我知道學問是怎麼一回事,我有自己的感知與判斷能力,我敢懷疑,我也願意謙卑,我再不會被什麼人什麼觀念長久地蒙蔽。我是一個覺醒的人,我知道怎麼察覺自己的缺點,處置自己的欲望,或者改革,或者接受。
我感恩,我終於成為了一個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事物的明白人。讓我走到這一步的,是這地球上的資源,發達的科技與文化,相對開明的政治,還有讓我不虞匱乏的家庭。
一般講感恩的,常常沒講到後面的兩個字「載德」,我認為這「載德」才是重點:你要把這德性發揚開來。但這個「德」是怎麼一回事?每個人的定義就不一樣了,扭曲和欺騙也就發生了。
古聖先賢做了幾千年學問,就是為了破解這些扭曲和欺騙及其根源(當然,也有意在更精巧地利用這些思想道德的力量的);而今,讀了十幾年書,外加課堂、網路上的見聞,我總算是比較明白的了。我真希望大家的思想都和我一樣自由,乃至比我更明白、覺悟得更透澈。
- Jan 08 Tue 2008 01:04
蘇幕遮.靜園秋色
蘇幕遮.靜園秋色
靜園秋,遼國土。
灰漠如織,霜草寒簷宇。
空色鴻濛沉曉霧,
木葉蕭兮,一騎當中路。
問行人,何去處?
檻外塵俗,在在由人主。
此內恬然安得久,
好景無言,自任心出入。
2007.12.29完稿
- Jan 08 Tue 2008 01:02
2007北大歷史系歲末聯歡會後有感
2007北大歷史系歲末聯歡會後有感 2007.12.28
歡聚復散還,遊子多感慨;
同學三月許,曾幾相述懷?
借地酒館裡,持瓶祝去來;
幾人圍一桌,幾桌圍一台。
台上作歌舞,即樂無精粗;
觀者各隨興,共就此融爐。
我亦同歡快,奈何仍如阻;
雖在一族下,與者半未熟。
身著長袍殊,攀談轉四處;
雖欲知新友,交淺又何如?
靜園清且冷,京城木葉疏;
儕皆成人矣,各有各業途。
通衢奔車輛,歷史如斯夫;
明年又在望,今晚緊讀書。
.靜園:北大校內六所四合院式系館圍起來的一大片草坪,六所院以一到六命名,歷史系在二院。
- Jan 08 Tue 2008 00:44
台灣為什麼要有邦交國/lesliewang@ptt
傳到PTT2 AAAAAAAA板上的一篇文章,下面貼原文,網友回應,以及我的回應。
作者 EvenLee (舞幽壑之潛蛟) 看板 Even_Log
標題 [觀念] 台灣為什麼要有邦交國/lesliewang@ptt
時間 Sun Jan 6 05:03:27 2008
───────────────────────────────────────
作者: lesliewang (加入世界展望會義工!)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 ]台灣再失邦交國 馬拉威本月宣布與中共建交
時間: Sat Jan 5 19:10:16 2008
針對這一類的斷交事件,小弟有一些感想想要和各位分享。
有些人說,台灣所有邦交國都失去,我們一樣過得好好的。
其實這樣的觀念值得商榷。
台灣要能獨立自主立足於世界上,首先是自己要能站得穩。
當然,除了強大的國力之外,自我認知為一個獨立國體是很重要的。
- Jan 08 Tue 2008 00:40
「汝安則為之」再商榷
上飛機,啊,懷念的台灣報紙,懷念的政黨惡鬥,紙本的感覺還是不同。看到「汝安則為之」,寫一篇,回來後投稿,五日早上就上了。不過登出來的版本刪了一些,有些意思不完整了。這裡貼原文,以及PTT2 AAAAAAAA版的回應、再回應。
「汝安則為之」再商榷
沈明倫檢察官就馬英九提告候寬仁一事,拋出了一句典出《論語》的「汝安則為之」;今(四)日民意論壇王達民先生指出,清末民初司法界必讀範本《刀筆精華錄》也提到這句話,所引故事極具啟發意味,讓我又上了一課。然而,王先生提到「安」字有雙重意義:「安心」與疑問辭「豈可」,但就「汝安則為之」一句而言,如果作「豈可」解,「則」字就講不通,也有失孔子原意;所以,此句的「安」應該僅有「安心」之義。
察宰予為孔子門下言語科與子貢並列的傑出弟子,他聰明善辯,但性格好勝,喜作狡辯,對道德禮法並不那麼尊重,可說是一個比較愛耍小聰明的「便佞」人物。那次,宰予說為父母守喪三年太久,一年就夠了;孔子問,你一年就除喪,吃好穿好,心安嗎?宰予說「安」,孔子說,你如果心安,那就去做吧。請試想:宰予在此質疑禮法,是要認真檢討它的根本情理,或者只是想扯皮,藉由挑戰老師與「社會共識」,尋求一種精神勝利?孔子在此就不和他在理論與技術上糾纏,只問他一年除喪心不心安。宰予說「安」,是真的心安,還是強辯呢?子曰:「汝安,則為之。」你若真的心安──即使不論社會可能的異樣眼光,只論你對不對得起自己的良知與感情──那就去做吧。
《刀筆精華錄》裡,訟師為難知縣,問是要守喪而絕後還是要違制而續娶,師爺以「汝安則為之」回答,極其高明:大家都知道訟師根本只是找碴──在通常的認知中,宰予也是。所以,用孔子的方法頂回去,就正中要害了。
禮法不是完美的,它本乎人情,也有許多背離了初衷的流弊,是可以檢討的;但你就此辯論時,不論你是正方反方,你的用心是為公還是為私,是善意還是惡意,敬謹還是扯皮?並不是每個人都聰明如宰予,但大家都感覺得到。所以,對於動機不純正者,孔子的回應永遠是能直抵核心的。
然則,孔子對宰予還是能循循善誘,始終給他保留自省之餘地的;我們讀這一段《論語》,也能感到一種溫情──孔子批評宰予是在之後,而且還是對門人而不是對外人;而我看沈明倫向馬英九撂下這一句,卻不由感到一股陰惻惻的意味,可謂「誅心」也已。古時講禮治,今天講法治,把「汝安則為之」的典故拿來檢視馬英九,是很可以的;不過,這心誅不誅得成,還要看誰的心比較正、誰的意比較誠,比較能明通而不是淆亂法理。在後者「格致」的層次上,有待法學之士審問明辨;但在「心意」的方面,就是一般人民也能感受得到,而能有所公評的了。這是我們可以宣示並且期待的,政法專家與一般公民的平衡。
作者 youtien (大叮噹) 看板 AAAAAAAA
標題 Re: [轉錄][掌故] 汝安則為之-「刀筆」之語
時間 Sun Jan 6 09:52:17 2008
───────────────────────────────────────
→ yanggg:何以見得宰我是在找碴?平心而論他對三年喪的看法也有道理 推 01/05 23:07
- Jan 08 Tue 2008 00:39
暴力事件的陰謀推定原則
在機場與飛機上寫著玩的,有投稿,沒上,大概因為結論有點惡搞。
暴力事件的陰謀推定原則
連勝文幫林郁方拜票時被打了。在尚未確定打人者的身份時,網上已經出現一種意見:「搞不好又是自導自演,明天那個人就去林郁方的辦公室領錢了。」
這種聲音,雖然多屬冷嘲,但我不敢確定有多少人是真的這麼認為。而且,不只這次,近年幾乎每有暴力攻擊政治人物的事件,大家第一反應都是「自導自演」:泛藍的被打,是要從而自作悲情;泛綠的發表極端言論,也被說成「反串」。這造成一種現象:如果你想統一,你就支持獨立;如果你想獨立,你就支持統一,因為似乎任何言論與行為的反作用都會大於正作用。刑法有「無罪推定原則」,而今我們的政客與人民對政治暴力事件,流行的是「陰謀推定原則」。
這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人民已經厭煩了悲情操作,但又似乎還認為這種手段是有效的,或者認為政客還認為它有效,於是它好像就真的仍然有效:即使誰誰誰受支持、被唾棄其實另有其他原因,大家也習慣算到悲情頭上。
二、大家對政治衝突的發生,似已懶於探究肇事者的動機及其根本原因,只想用一句「陰謀論」,把所有口水戰與尚可能開展的討論一律抹殺;長此以往,人對於生命、人性與歷史、社會的繁複多彩,就會失去感知和推理的意願與能力,而只剩下鄙陋的、套來套去的刻板印象,政黨也就更能用這種打爛仗的手法,繼續遮蔽真正該討論的事情。但,或也因此,沒有多少人會關注打人的人了。雖然這次打連勝文的是一個身心障礙者,但我想就算他身心正常,大家也不會多麼在意其人,因為借題發揮才是重點,儘管許多人同樣厭惡借題發揮。
三、多數人對暴力與口水戰還是厭惡的。政黨爾後如果還想自導自演什麼,麻煩換些戲碼,也請勿再利用悲情,那是一種以怨報怨的手段。我願意在當事人身上見到的應對,是直以報之;至於民眾的反應,我希望能是淡而不漠的「知道了」。如果厭惡什麼,那就從我開始,讓它失效,並且反其道而明其蔽吧。
四、如果你不爽某個政治人物,你可以去打他了。反正大家都會認為你是反串或反反串、反反反串,於是打了一個也就等於打了一片;也不用怕起到反作用,因為還會有反反作用出來抵消它。而不論事情最後會吵成什麼樣子,你已經打到了。
(當然,警察還是會抓的,就看你覺得何者重要了。)
- Jan 04 Fri 2008 16:54
我回來了!
0551起床,穿好衣服拿上行李出發,一出校門就有計程車,兩輛,都是堵在
校門等客的。到機場88元,東航班機0850起飛到濟州島,兩小時半抵達,當地時
間1230(時差+1),在候機室看電視,電視上是醜陋而造作至極的西洋摔角(韓
文解說),韓國人果然「尚武」。1340(我們的1240)遠航班機起飛,1430就到
台北了。拿行李,搭飛狗巴士,四點到台北忠孝復興站。搭一站,走回家,喝,
仁愛國中變樣了。四點半,我回來了!
- Dec 09 Sun 2007 12:23
《又天週報》#9
週報第九號11.27就出了,但是現在我在校內也連不了外網了,今天是出來傳的。這個月這裡也不會有太多更新,下個月初回台灣就會有了。
- Nov 25 Sun 2007 15:05
《又天週報》#7 #8
《又天週報》又來了。前些日子得知,台大網頁空間可以放300mb的東西,我以前不知如何,以為只有10mb,就主動分散存放。現在不用分了,就都放在堂妹的空間裡,直到她畢業為止。她畢業以後,我再找別的在校學弟妹贊助。總會有人願意贊助的吧。
- Nov 25 Sun 2007 15:02
天爵與人爵之間的孔子
天爵與人爵之間的孔子
─中央電視台新節目《我們》錄影記
十六日週五晚,偕顏子銓潁、陳子志遠等七人,由中文系吳同學帶頭赴人民大學明德樓,錄製中央一套的新節目《我們》第一集,談孔子。感想:對於國學以及一切思想領域的問題,中國還是有很多人糾纏在空泛的概念裡面,只會爭論「該怎樣看待」,而少有實際而細緻的考察,又或是太想要確認什麼想法、主張或結論,也不知那樣定性定調能帶給自己什麼實惠。
此事緣起週一鍾子春暉告訴我這節目要找北大同學,問我要不要參加,我想去看看也好,就答應了。然後他把相關信息寄了給我,不過週五他有事沒去。摘錄簡介如下:
《我們》是央視近期著力打造的一檔全新節目;是一檔關注個體人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提升,關注中國社會整體的文明和進步,關注世界和中國變化發展最新趨勢的談話類類目。節目的錄制形式是主談嘉賓、主持人及觀眾多方對話、交流的開放式節目,由王利芬老師主持。
《我們》將於2007年12月中旬開播,CCTV-1每周日晚10:38。......
本期話題:我心目中的孔子(具體文案正在策劃完善中)。節目現場非常希望能和北京大學的學生朋友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及發展方向的探討。孔子在您眼裡的形象是如何的?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他國文化給我們的借鑒等等問題的交流及思想的碰撞。節目現場人人都可以舉手發表觀點,我們誠摯的希望能在現場聆聽貴校對話題感興趣的學生朋友們的精彩發言。
擬邀請嘉賓:孔祥林(孔子的75代子孫,中國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漢語辦公室許琳主任(孔子學院總負責人)、孔令奇(孔子的76代子孫,著名西哈音樂歌手)(按:應作「嘻哈」)、馮哲(四海經典負責人)、黃堅(《思想門》作者,新儒學的代表)(按:何謂新儒學?此句頗有問題)、譚景偉(保安,布衣解論語)等。
人大明德樓。
到了現場,先由工作人員安排座位,再來存包,然後進場,主持人和大家溝通了一下,大概到七點才開始錄影;現場嘉賓和上列名單不盡相同。
- Nov 25 Sun 2007 14:59
東來順火鍋
東.來.順!!!
八日週五下午,老哥來京出差;週六晚上,大董烤鴨,他和女友和我,三人吃到撐,吃完去後海逛了一下。週日中午,王府井大街,再戰東來順!
燒炭的鍋子,調好的醬料,一盤盤肉,做得極好極香的芝麻燒餅,以及「信遠齋」的酸梅湯。百年老字號,的確樣樣都信得過。為什麼他們要用這種鍋子呢?你有興趣可以問,但讓我們先相信歷史,先相信這是幾百年實驗至今最適合這種吃法的火鍋,先相信他們調的醬是最能帶出羊肉味道的醬,先吃,就對了。
老哥從開始讚嘆到最後,不住說紐約多沒意思,根本吃不到這種等級的東西,還是中國好。吃一吃,又開始回憶台北的山西館「上園樓」,說那是台北最好的涮羊肉火鍋店,可惜你小時候沒像我常常跟老爸他們出去吃。(這也沒辦法。當我長夠大可以跟老爸他們去吃喝閒扯時,他們已經不敢再隨意大吃了。於是老爸的興趣,便從自己吃轉移到看我們吃。)對,然後老爸每次都叫一大堆菜,老媽每次都叫「太多了」(然後老爸說:「沒有啊,一點點嘛。」)然後還是嘩啦嘩啦全部都吃完。
老哥:「以前我們家去山西館是叫了幾盤肉?二十盤?」
我:「又來了,這就是顧頡剛所謂歷史『層累地造成說』。事實上當年是叫了十盤還是多少,然後這數量隨著歲月不斷增加,什麼十二盤十五盤十八盤,現在到二十盤了。」
那家店很久沒去了(忘了是關門還是換老闆以後品質丕變),我已經忘記老爸豔稱至今的「十盤」(或十五、十八、二十盤)是發生在我幾歲的時候。這歷史記憶的丟失或缺憾,就在東來順彌補吧!
於是老哥一邊吃,一邊放肉放菜,一邊指揮調度(飽啦?這麼快就不行啦?這樣不行啊,還有這些,一下就吃完了嘛。吃。)一邊講故事,講給他女友聽,講給我聽(我很樂於複習),也講給自己聽。
三個人吃了492人民幣。要是在台北,同樣水準的,這價錢得翻兩三倍;美國?多少錢都吃不到。「真的不貴。」老哥說,中華飲食文化最優秀的地方,就在:最好吃的東西來自平民社會;最好的餐廳,都不是特別貴的餐廳。西餐和日本料理,上焉者許多都走貴族路線,搞出一堆噱頭和一堆又貴又爛的餐館(真好的也不少,但多半更貴)。相比之下,中國菜真是太可愛了。
這時,鄰桌坐下了一對老先生和老太太,我說:「看,紅光滿面的老人。」他們洋溢著充悅和厚的神情,我們看了,也相當快樂。老哥點頭:沒錯,中國菜,就是快樂。
- Nov 15 Thu 2007 12:03
國學講習會:學而時習之
從地鐵雍和宮站出來,找到官書院胡同,進去走到底,就接著國學胡同;右轉再走一段路,就是這「國學小院」了。十一月一日到四日,每天晚上七點到九點,龔鵬程先生在此講演,我也就連去了四天。
「國學胡同」附近是以前的國子監,因而得名。小院裡有好幾間屋,圍著一個中庭,相當有情調。
第一講結束後,幾位主要人物說明以後的活動:詩會、琴會、武術(猜猜看,哪一位是武術家)。大家都穿唐裝,真好玩。
主持人陳衛平先生。他也來自台灣,是天衛圖書、小魯文化兩家公司的發行人,這座小院就是他買下來的。
四天的講題如下:
一、中國文化的分與合
二、「學」而時習之
三、學而「時」習之
四、學而時「習」之
以下分別摘要。
第一講 中國文化的分與合 2007.11.1
- Nov 09 Fri 2007 13:50
能指與所指
「能指與所指」,這個詞義應該探討一下。這兩個詞英文為signifier和signified,或譯為「意符」與「意指」,是二十世紀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的概念。百度百科:
索緒爾認為,任何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語的“tree”這個單詞,它的發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樹”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但是,索緒爾認為,某個特定的能指和某個特定的所指的聯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約定俗成的。比如在“樹”這個詞中,樹的概念和“樹”的特定發音不是必然結合在一起的,“樹”在英文中的讀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讀音明顯不同,但卻都能表達了“樹”的意思。這就是符號的任意性原理。符號的任意性原則是索緒爾語言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它支配著索緒爾的整個語言的語言學系統,是頭等重要的。
然而我卻覺得,直接從漢字「能指」與「所指」去理解,聽幾個例句(如戴錦華老師的講課),也就能理解了。當初翻譯這兩個詞的前輩真是高人。當然,我這樣的理解,肯定與索氏的原意有所出入,但即使我學到的並不完全也不正宗,我的思想受其啟發而又活絡了一些,則是無疑的。
日前聊天談到《詩經》的歷代解讀,再連繫上我寫流行詞話的嘗試,我發覺了一點:問題往往出在這兩者的混淆與偷換。
「語言是一個無盡的能指鍊」,一首詩是一串能指,而其所指也是另一串能指。〈關雎〉是一幅那樣的圖景,一些儒者引申成后妃之德,那是把它限定在了一個所指──或許是其偏見使然,或許是搞錯了,或許是有意為之。換言之,把它講偏、講窄了。但是,如果說,從〈關雎〉能聯想到后妃之德,也不能說是全然的荒謬,因為那個語境脈絡是有共通的。而另一些論者駁斥之,說這只是男歡女愛,那也是把能指看成了狹隘的所指,其缺失還在同一個層次上。
比較有見識的古人與近現代以象徵之眼光讀《詩經》的學者,則能把眼界放寬,焦點放捨,回到一種「它能是什麼,你就可以當它是什麼」的態度上。這並不是放棄詮釋的狡黠或虛無主義,而是一種觀象而不再只是摸象的智慧。
現代詩就是這個理路,我也從此而懂得青峰、張懸等人寫歌「提供一個想像空間」的意圖,那或許可說是一個從其「所指」創造最大自由度「能指空間」的徑路。或者,創作者自己也說不清他「所指」的是什麼,而是因緣際會、多方啟發;這樣由靈感而發軔的東西,在創作過程時,本就不適合把它寫窄、寫死到「最小範圍所指」,而當擴展到「最大限度能指」。
我先前聆聽時,感覺或許還模糊;試圖解析時,就會被我個人一貫的主觀思維牽引。即使我已學到不去強說「所指」,我認知而歸納出的「能指」,也必有偏差於作者原意或者作品的能指限度。
如此說來,一個優秀的評論者、解讀者,就應該是可以把「作品的能指限度」辨識、勾勒得最完全(當然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人。
而我從「漢字基因理論」啟發來的讀古文、讀經典之法,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我說「明明德」,我不具體限定說這是什麼意思、三個字分別是什麼詞性詞義,而是回歸到符號與圖畫,「它能是什麼,你就當它是什麼」,然後結合上下文看,把不合理的去掉,這樣的總集合,就是「明明德」的意思。
- Nov 05 Mon 2007 10:21
《小叮噹X》#17 數學作業
好了,《小叮噹X》總算找到任意門回台大了!
《小叮噹X》#17 數學作業
http://homepage.ntu.edu.tw/~b93611021/doraemon17.htm
#15 無限時空(1-12待續)
http://homepage.ntu.edu.tw/~b93611021/doraemon15.htm
- Oct 30 Tue 2007 23:49
《又天週報》#6
時間很容易就過去了。上週日讀了一篇絕妙的碩士論文:台大歷史陳泳翰《白銀時代及其小說》,因為時間不夠,沒能寫在上期;這一期時間也不太夠,還是寫在下期好了。寫在下期也好,正好我可以結合最近聽的講座與網上的討論展開一些思考。
本週一又連續記錄了戴錦華老師的課和雲中君的講座,週二出報,晚上去看新編崑曲《關漢卿》,極為感動,這戲太好看了。週三晚上再看一次。一轉眼,又該寫這一期了。寫這一期,首先重頭戲就是雲中君的講座吧。週三晚上回寢室,本該開始整理筆記了,上PTT看到有位國三生在問選公立還是私立高中好,一時興起,就回了他很長一篇,然後就十二點了。
以前我常常碰到一個情況:有一篇文章還沒寫好,它的優先順序是第一,沒寫完它之前,我應該不要去寫別的。於是有什麼其他文章的靈感時,也常因為那一篇卡在前面就不去動筆,後來也就沒有興致了。所以我現在學乖了,想寫什麼就先寫什麼吧。
本期開始,我自己的文章放前面,講座和課堂筆記放後面,因為重頭戲在後面。目錄:
.十七大三趣照
.公立或私立,為己與為人──答國三生
.水湧山疊:北方崑曲劇院《關漢卿》
.我沒去看的電影:《勝利大逃亡》
.龔鵬程:國學講習會預告
.陸揚:中國古代史研究中的問題與主義
.戴錦華:文化研究第六講